“平衡木站台”设计者坐公交吗
家住红山动物园附近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关于公交站台的问题,小区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几次,但一直没有解决,“可以把站台往自行车道延伸一点,过了站台再恢复。这么窄确实有点让人不踏实。”红山路“十字街”公交站台前等车的刘先生则认为,站台的设计者只顾及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使用者权益,没有将乘客的需求考虑在内。
不少网友认为,城市的建设者缺乏责任心和人本意识。有评论直接发问“‘平衡木站台’设计者坐公交车吗?”网友“我是超级跑龙套”认为:“这个只考虑到汽车出行的权利,没考虑等车人。”也有网友为目前的现状提出改善的建议,“潇洒哥”说:如果装上栏杆会不会安全些?
车道扩展占了市民路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秋明认为,“平衡木”站台现象,从法理层面上来看,其实是市民的路权被挤压。他认为,这与城市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普通市民的需求和权利有关系。
“济南曾出现30厘米宽的‘独木桥’式人行道,也令人唏嘘不已。无论是‘独木桥’式的人行道,还是‘平衡木’式的公交站台,这些极致的狭窄公共设施和行人活动区的出现,打破的都是城市里车与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小冰认为。“如今城市改造中,越来越宽的城市机动车道路,挤占的是市民的路权,走向的是以人为本的反面。”
“城市建设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家胡小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区道路和公交站台的建设,首先就是方便市民出行。按理讲,公交站台的宽度和高度有具体的建设规范,设计成“平衡木”,表面上看是有标不依,其实质是有关单位的以民为本理念不够。
(来源: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