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癞蛤蟆”,在这个夏天吵翻了互联网。
这三个字,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难倒了成年人,提醒人们“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
对于汉字命运的再度关注,源于最近播出的两档电视节目。古老的语文考试——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才能过关。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咋舌”、“髋关节”、“未雨绸缪”这些听上去熟悉的词,想要正确写出来,并不容易。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他们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在一位中文系学者的眼中,红色田字格里那些刺眼的空白中,是“汉字的文字传输方式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
听写比赛上,“90后”歌手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
贵阳第七中学初二年级的余爽走上演播大厅的舞台,等待她的考题是“癞蛤蟆”。她在红色的田字格里先写好“蛤蟆”两个字,然后回到第一个格子里,迟疑地写下“忄”。
“天哪,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在后台,已经被淘汰的男同学对着电视屏幕叫了起来,背过身不忍心再看下去。
不过,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擦掉了竖心旁,反复修改几次,终于在倒计时时写对了“癞”字。可坐在对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3位专家,只给她亮了一盏灯,因为他们眼尖地发现,田字格里那只蛤蟆的偏旁部首,少写了一个“点”。
坐在观众席里、同步体验听写测试的10个成年人中,7个人也被这个“小动物”难倒了。
这是央视科教频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的第一天。起初,这档不热闹的汉字听写电视节目能否获得收视支持,在节目组许多人心中还存有疑虑。但总导演关正文始终坚信,汉字书写会比唱歌更有普遍性,因为它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果然,少了一点的“癞蛤蟆”在开播当晚就跳出了红色田字格,让互联网变得热闹起来。有人对着电脑屏幕同步听写后,称“文字的书写能力跌得比股票还快”。本来对“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我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