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悲剧频发: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空巢老人悲剧频发: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2】

2013年08月20日15:18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空巢老人悲剧频发: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

空巢老人悲剧频发: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2)

嚎啕大哭半小时

  即便没有这些所谓的“补救”措施,社区何主任依然觉得社区“仁至义尽了”。

  惨剧过去的半个多月来,她整夜整夜地失眠,被闪回、怀念、自责和委屈轮番折磨着。见到记者的前一天,她刚参加完区里召开的“抗大旱保民生保安全”大会,回来后,她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随后她在微信上说:心若倦了,泪也干了。

  其实,“高温”这一敏感词汇早在天城社区防范之列。何主任原本考虑开放社区中心2楼会议室,打开空调,供老人们纳凉。但社区工作做久了,习惯往周全处想——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天天上楼下楼不方便,怕就怕顾此失彼,又遭非议,里外不是人。

  深有同感的是石灰桥社区主任崔莉莉。10年前,石灰桥就被街道要求建设星光老年活动室,但崔莉莉感到压力极大。

  先说场地条件就不成熟。对此,街道的意思是“可以跟辖区单位商量”,但没有政策优惠的“商量”,最后让社区将自己自嘲为“高级叫花子”。

  再说人员配备,目前,可享受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只有保安、保洁、保绿3类,可老年活动室的工作岗位哪个也套不上。对此,街道的意思是“发动居民群众”。但社区不得不多虑,活动室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怎么办?万一老人在活动室内出了状况,子女找来算账怎么办?算谁的责任?

  拍脑袋想当然的事情,即便有着良好初衷,也极有可能变成“空架子”或“不可能的任务”。

  将这种种方案纷纷否决之后,社区回到了最为原始的“人盯人”战术上,借由社工们透支的体力和不厌其烦的重复登门,编织起一张监控网。但这张网怎可能万无一失?何况,拆迁、防疫、文明创建……社会各条线的职能,最后都落实到了社区,社区从配角变成了执行的主角。而社区空巢和独居老人的监控工作,也只是社区纷繁复杂庞大工作量中一小部分……

  谁的赡养

  高温引发的意外,让社区开始 “打仗”,但另一个群体,似乎并未紧张起来。

  天城社区副书记小曹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区规定,70岁以上老人,但凡不与子女同住的,哪怕是在同一小区但非同一幢房子,都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评估等级,家政人员以两周一次到天天上门不等的频率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良好初衷,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有些老人的子女,为利用好这项政策,不惜从父母处搬离,就此,将赡养的责任推给了社区。

  天城社区某幢2楼,92岁独居老人徐老伯,今年4月老伴刚刚去世。他在从这项政策中获益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位“被抛弃”之人。当记者走入他一室一厅的屋子时,发现窗明几净,地板锃亮,这显然不是眼前这位身患糖尿病、双脚皮肤已开始溃烂的老人所能亲力亲为。社工告诉记者,徐老伯共有4个子女,因为老人直接将房产留给了他所喜欢的一个孙子,招致其他子女不满。既然徐老伯符合居家养老政策,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家政服务,子女就此便不再尽多少赡养义务了。现在,家政人员每日都上门打扫、烧饭,老人常处于神游状态,不看报,不看电视,整日坐在藤椅里,对着墙上妻子的遗照发呆。

  在社区的名都苑,一位80岁许爷爷同样老无所依。此前他由妹妹照顾,但妹妹的儿子反对母亲照看舅舅,多次找到社区追问崔莉莉主任:“你们社区管不管?”

  崔莉莉忙不迭道:“管!我们管!前提是你们联系人要确保将老人的房子抵押掉,我们保证让他住上养老院。”可是,联系人既不肯抵房,又不愿租房,还使劲说:“社区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否则,要你们社区干嘛?”在社区工作13年的崔莉莉,每每听到类似的话,只能叹自己“三观尽毁”。

  当然,淡薄亲情的子女毕竟只在少数,杭州人石磊一直关注着最近接二连三的高温空巢老人去世事件。他说:“我也想多陪陪父母,但高企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小孩子的开支,都逼得我们不得不蒙头往前冲。谁还能奢望在家里好好陪着父母小孩共享天伦?”

  石磊说,6月底,他8岁的女儿放暑假。熬到7月20日,女儿实在忍不住了,冲爸爸大喊:“你什么时候带我去玩?”做父亲的终于挤出时间陪女儿狠狠玩了一天,他说:“我自己的女儿尚且不顾,哪还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当老龄化势头咄咄逼人,当子女们忙得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当社工们的人手捉襟见肘时,“以老助老”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在杭州,许多社区把那些刚步入老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健康状态的老人,称为“新老年人”,他们生活尚游刃有余,也有心发挥余热。在石灰桥社区,“新老年人”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队伍约7-10人,近邻结对,以期实现“一呼即来,有求必应”的互助。

  老人买的不是虾,是寂寞

  每个人都会老去。

  “一斤虾的故事”,让许多尚未老去的人,提前体会到老去时的寂寞。

  这是记者连日来在杭州多家社区采访时,社区主任、书记、社工们热议的新闻。

  说的是杭州有位老太最近去菜市场买了一斤虾,回家后认为虾分量不足,于是去找摊主退货。摊主蒙冤,找来民警评理,复称,500克,一毫不差!细问之下,老太眼眶湿润了。原来,女儿打电话说要来吃饭,家里现金不超过50元的老太欢天喜地去买虾准备“海鲜大餐”,岂料买菜回来,女儿又来电说不来了。老太说,女儿很久没回家了……老太买的不是虾,是寂寞。

  一方面,老人盼不起团聚,另一方面,他们还在想方设法体贴儿女。

  譬如,杭州的许多社区对空巢和独居老人都建立了一户一档,但信息搜集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主要在于老人不愿向社区提供子女的联络方式,总是以“记不住号码”为由来推脱,或说:“子女太忙了,别去麻烦他们了吧?”他们还会出于本能地隐忍自己的孤寂,并为子女辩护。

  连日来,杭州部分媒体正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当志愿者上门,询问一位老人“子女多久回来一次”时,老人说:“他们每天都回来看我。”

  在一旁社工没吱声,不忍当面揭穿老人的谎言。其实,在社区工作3年,这位社工从未见这位老人的子女来过。她专门向其他社工核实,他们都说没见过。

  还有一位老人,心脏病多年,私下里,曾拉着社工的手泣不成声,抱怨儿子不来。然而,面对记者时,老人改了口,称:“儿子很好,总是给我买这买那……”

  大部分的老人,总怕自己成为儿女的累赘,都有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自觉。

  记者所走访的另一家社区中的独居老人史阿婆,就刚刚经历过一次“一个人的战斗”。她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年年三伏天和寒冬腊月都有发作可能。2周前,保险丝断了,空调开不了,史阿婆很快有了些中暑的症状。上卫生间时,她突然胸口一紧,赶紧吃药,平躺在床上,总算躲过一劫。

  社区专门前来安装在座机上的一键呼叫铃,她知趣,没按。史阿婆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工作在威海,小儿子和女儿工作在萧山和杭州市区,多有不便。因为这次有惊无险,每月退休金3500元的史阿婆狠了狠心,花1万多元买了台理疗仪,缓解心脏不适。儿女每次来电,仍是只当喜鹊,凡事都好。她说,心肌梗塞对老年人而言是难免的,生老病死不能控制,能怪谁呢?我也是随时要去见马克思的人。

  史阿婆还特别“鄙视”隔壁80多岁独居的“作老头”:“为引起女儿的注意,一天到晚装摔倒,然后敲我家的墙。社工来扶,就是不起来,但女儿一来,老头立马站起来……一天到晚叫儿女来陪,难道儿女就没有家了吗?做人不能那么自私……”

  高温空巢老人的悲剧,是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关注此问题的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说,一个忧伤的事实是,政府已无力应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问题将在未来愈加突出。

  社区与公益组织的“并肩作战”,是解决办法之一。上海伙伴聚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杨磊介绍,越来越多的专业民间公益组织正在被激活,融入社区。伙伴聚家目前承接了浦东新区某社区每天200余份的送餐服务,尤其寒冬酷暑时,该组织会“走进一步”,要求送餐员跨进老人家门、送到房间并多问一句,掌握老人身体和情绪是否有异常。这种专业性、个性化的服务,对于巩固社工“人防”战术也是一种助益。

  杨磊告诉记者,浏览上海市区公益招投标网站会发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公益性组织承接社区助老项目的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十位数,上升到了30%—40%。“社区不需要再如此孤独地扛着压力,给我们公益组织一个成长的舞台,也是给养老问题一个有解的未来。”

  但,社区和公益组织不是完全的替代者。除了人海战术的“人防”,还得靠科技进步后的智慧社区、监控系统等等“技防”。

  截稿前,记者还收到天城社区何主任这样一条微信:“其实,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一种深深的遗憾。社会该唤醒个人的责任,不仅是为了社会,更为了你自己。亲爱的,对吧?”(记者 李晔)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