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控制楼房“高矮胖瘦”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金飞说,《导则》出台前,控制建筑高度的是规划部门的规划意见书,会设定一个高度,区域内的建筑都不能超标。“但是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时会把所有的住宅都做到这个高度。”金飞告诉记者,一般认为,城市空间应该有高低错落变化多样的天际线。天际线,也就是建筑最高点连成的线。
金飞说,《导则》要求一部分建筑(十分之一)要比控制规定的高度低一个等级。“比如控规规定60米,10栋楼就要有一栋楼低于45米。”还有一个是考虑了建筑高度与城市道路的关系。“我认为,《导则》是为了避免街道两侧的建筑过于高耸,超出了人正常视线的范围,使人产生压抑。”
除了对建筑物的“身高”予以规定,《导则》还对建筑的“胖瘦”做出控制。“此前规划部门对形体的控制比较少。”金飞说,这也是针对现有的一些不好的设计提出来的:有的规划会出现高而宽的情况,这其实是破坏了城市空间。“《导则》鼓励建筑的形体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高耸方向;一个是舒展方向。而回避那种‘粗胖’的建筑形体出现。”
避免居住区变“围城”
“界面控制”在北京的城市建筑中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金飞表示,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用地外围的多个建筑形成的整体效果进行控制。“界面控制的核心目的是避免城市中出现那种多栋建筑距离很近的时候,从居住区外部看上去,好像外围建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墙’。”这种空间对城市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将城市空间与居住区内部空间割裂开来,也是对城市空间的破坏。
市规划委勘办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不鼓励同一小区所有建筑同一高度,像“剃平头”一样。高低错落更有利于城市风貌的展现。建筑设计要考虑通透率,而不是形成一片围墙。(记者张璐 王萍)
(来源:北京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