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构建协商和对话的双向交流机制。一个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可以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和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利益表达并不意味着仅局限于利益主体单方向提供信息或申诉疾苦,利益主体还应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构建利益表达双向交流机制,才能实现利益表达应有的功能。
再次,拓展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负荷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传统的社会支持却在不断弱化,因此,需要拓展家庭关系之外的社会支持力量,重视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民间和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那些生活压力较大的民众,使民众在危难困境时可以得到来自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等的帮助,减少身心的压力。
(主持人:张记合)
阅读延伸二
解决社会矛盾心态的几种学术观点,哪种更有说服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转型所导致和引发的环境现实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新生的取代更替旧有的,是一个新旧更替与转换的过程,新旧之间既不相同也难以相容,相互是矛盾和对立的,其间必然有心理、观念与行为等方面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当社会的变革转型基本完成实现后,矛盾冲突的心理才会逐渐消解和平息。从心理学来看,这样的心理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和思想的改造和重建的过程。
还有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改变并不是简单直线式的新旧的交接与更替,而是一个复杂艰难的新与旧的重组和整合的动态渐进的过程,其间不同的心理、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并存,相互间的碰撞、争辩与竞争在所难免,因而往往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困惑迷茫以及行为上的偏差与错失。当社会的变革转型实现了社会中新与旧的延续对接及重组整合后,种种迷茫困惑的心理与偏差错失的行为都将得以矫正和修复。在此,这样的心理转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的调整与适应的过程。
在这两种分析主张之外或之间的,则有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既有矛盾冲突,也有迷茫困惑,在此情境下社会与人的心理的变革和转型也将更为复杂和艰难。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变革与转型虽然也有矛盾与冲突,但更多的还是延续对接中的重组与整合的问题,在心理上也更多的是迷茫困惑和错失的问题,是一个如何选择而不是没有选择的问题。
——李伟民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