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人要有豹子的速度、鹰的眼睛、蚂蚁的腿脚、神仙的肚子”
水哥们的“救捞世界”
粗犷的外表、热情爽朗的性格,这是7月24日下午记者初见水哥时的印象。无论面对任何关于打捞的问题,张潮水总是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很难想象这位被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打捞人称为水哥的男人已经58岁。
出身渔民世家的水哥,自小就对大海充满向往。1976年9月从事救捞事业以来,他先后参加了30多项大型海上急难险重的救捞任务,被誉为“拼命三郎”、“铁人”,历任班长、潜水队长、工程队长、工程总监等,成为救捞界的传奇。在广州打捞局,还有很多像水哥一样的打捞人在默默奉献着。
一船沉没,全港停运
“很多时候,一艘船在主航道上沉没,整个港口的作业都会受到影响。”水哥介绍说。
2000年4月22日,广州港船务公司属下“穗港驳1001”驳船满载1000吨球矿,由“穗港拖902”拖带从大屿山开往黄埔港,在内伶仃航道与对开的“昆仑山”3万吨级货轮发生碰撞后沉没。
“由于该船沉没于繁忙的主航道中央,严重影响过往船舶的安全,大吨位船舶被堵在珠江口无法进港。”现任广州打捞局总工程师的刘胜根告诉记者,“珠江航道是挖出来的,水很浅,底部很硬,而沉船右倾80度,就像一把刀插进了硬粘泥中。”
水哥当时在参与打捞的“南天龙”船上担任工程队队长,直接参与了沉船打捞工作。“打捞沉船需要潜水员下水用攻泥器从沉船的一侧攻到另一侧,再穿上吊索,才能将沉船打捞起来。”
当时下水挖地洞的潜水员张石仕说,“由于水流急,用攻泥器挖了一个小洞之后,如果不继续挖,很快就会被水流带过来的泥给填补上,所以需要潜水员不停地换班去攻泥。”经过1个多星期的奋战,潜水员才最终将4根吊索从船底部穿过。5月4日,“穗港驳1001”被吊离主航道,广州港终于恢复正常通航。
在广州打捞局,像这样的案例很多。据介绍,自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广州打捞局共执行救捞任务131宗,获救船舶50艘,获救财产价值48亿元;打捞沉船21艘,打捞遇难人员遗体115具,获救人员765人。
有时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
由于经验丰富,2007年,水哥被委任为我国自主研制的4000吨全回转超大型海上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工程总监。该船自2007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到现在,主要从事救助打捞和海洋工程施工,投产后每年的产值都超过2亿元。
“从投产到现在,‘华天龙’几乎每天都在作业,全体船员赶工程、忙打捞,经常长期工作在海上。‘华天龙’推行的是24小时工作制,每天两班倒。很多时候,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水哥笑着说。
担任过“华天龙”船长的王雀根告诉记者,“打捞沉船的时候,全体船员就像一部机器,每个人都是这部机器的零件,缺谁也不行。有时候船员连续30多个小时不能休息,干到最后全凭意志力撑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