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作为”或“不作为”,凸显作风建设面临的周期困境与现实挑战,也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四风”并非新事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但为何久治不愈?原因恐怕就在于,治理手段往往浮于表面,对深层次矛盾敬而远之。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
持久战,则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长效。
比如,反对形式主义,既要清理文山会海、达标评比和节庆活动,也要调整催生“虚功”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反对官僚主义,既要整治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脸色难看的“机关病”,也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反对享乐主义,既要抓出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的反面典型,也要有具体的标准、严格的执行;反对奢靡之风,既要严管铺张浪费、公款吃喝,也要加大“三公”支出的透明度。
尽管这些“既……也……”都并非朝夕之功,但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有破冰勇气,有改革决心。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那些因为维权无门而“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事件才会是极端个案,公义才能更加彰显;那些动辄过10亿的高额行政经费才会走入“下行区间”,资源才能合理配置;那些爆粗、踩头甚至致命的恶性管理、暴力执法才会告别历史,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从这个角度看,作风问题关系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是贯穿于发展全局的攻坚战、持久战。
过去,部级领导吃碗乌鱼蛋汤就会被批评“搞特权”,而今天的特权更增加了“特权车”、“特权房”、“特权牟利”等全新注脚。在新形势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语境和现实挑战。责重如山,以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走好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方能久久为功,取得真正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