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3 不敢“深入”】
遇到矛盾腾挪躲闪
江苏盱眙县王店乡民建村村民日前反映,今年7月,该村不少民房被当地有关部门以违章建筑名义“强拆”,村民认为有问题因此多次向上反映,却很难找到相关领导。“总说走群众路线,但为什么找干部反映点问题总是这么难,面都不让见。”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碰到矛盾腾挪躲闪”,成为一些干部不敢直面矛盾的真实写照。专家认为,有的干部表现政绩时争先恐后,但却害怕解决难题,不敢深入矛盾一线。
一些诸如小区污水外溢、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普遍规律是,群众此前曾反复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或见不到干部回应,或被“踢皮球”,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安徽省纪委原党风党纪监督员李益湘认为,领导干部要不怕坐冷板凳,不怕掉架子,不怕碰钉子,直面群众意见和批评,有问题认真解决,有矛盾努力化解,以心换心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据新华社电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持久战,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起长效
改进作风会不会成为“一阵风”?联系群众会不会成为“空对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春风一拂千山绿”。不过,在治顽疾、起长效上,也还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顾虑。正因此,中央领导提出,这一活动要有“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
顾虑并非没有来由。酒楼宴请转为食堂接待,茅台佳酿装进矿泉水瓶,“八项规定”曾遭遇“抵制”;开会发文轰轰烈烈,整顿过后死灰复燃,转变作风也有难改积习。没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解决不了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活动成效何在?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坏风气“吹走又来”、旧毛病“断不了根”,怎么能取信于民?
当前,在发现与查摆“四风”问题时,少数地方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种是避重就轻。把联系群众理解成“摇下车窗挥挥手,送米送面拉拉手”,不敢也不愿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第二种是先紧后松。抓一抓动一动、推一推挪一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高接低挡,逐一化解。结果,活动成了运动、整风成了刮风,消解了教育实践的成效,也让群众冷了眼、寒了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