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写中华史被指哗众取宠 回应:未免太小看我--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易中天写中华史被指哗众取宠 回应:未免太小看我

2013年07月26日08:59    来源:辽沈晚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随着《易中天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在香港书展发布,“学术超男”易中天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易中天之前曾宣布,将用5到8年的时间完成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规模如此宏大的著作,易中天是要凭一己之力完成吗?在已经出版的第一、第二卷中,关于那些创新性、争议性的观点,确是见解独到还是为了语出惊人?揣着诸多疑问,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辗转联系到易中天。

  关于炒作:我所提出的是“创新性观点”

  记者:这次香港书展推出的第三卷《奠基者》,较前两卷有何区别?主要阐释了什么内容?

  易中天:《奠基者》系统的梳理了周人的政治智慧。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就是周,夏和商都是探索者,摸着石头过河,周才是把整个中华文明的基础夯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习俗都可以追诉到周人。

  应该说,周人的整个思想体系,背后是一个文化体系,第三卷最重要的内容是把这个系统讲清楚了。

  记者:据悉,第三卷《奠基者》中有一个关于甲骨文和金文的独家重大发现,这个重大发现指什么?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易中天:简单地说,这个重大发现将证明我的一个观点,即周人“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这是我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反复比较中发现的证据,并且有出土的青铜器为佐证,这个事情我在第三卷的后记中讲述得很清楚。

  除非能挖出新的东西来,只要考古学上没有新的发现,就无法推翻我。我的这项研究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很可靠。

  记者:您在已推出的第一、第二卷中,有不少争议性的观点,有人认为,您强调这些观点是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您以为如何?

  易中天:且不说我的观点、见解有多么独到,但起码我所提出的是“创新性观点”。

  在已经出版两卷书中,有不少阶段性的,我自己首创的结论。譬如,第一卷《祖先》,是史前史,我分为5个阶段,各用一个字描述:点、面、片、圈、国。而第二卷《国家》实际是世界史,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又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女娲不是人首蛇身,而是蛙等等。

  至于说我这样是为了哗众取宠,未免太小看我了。我从来没有要靠惊人之语、哗众取宠来吸引人眼球,将来更不会。这些都是我根据很多学者研究的结果推敲出来的结论。

  关于风格:态度是严肃的,表述是活泼的

  记者:有人质疑您的书是通俗历史读物,而不是严谨的历史学术著作。您如何定义自己的书?

  易中天:这当然是一部历史著作。我自己的定位,这不是一部私人史,也不是通史,而是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

  我想强调,不要用“二元对立模式”来思考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确实需要很高的写作技巧,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怀疑别人也做不到。

  我想把艰巨的研究工作留给自己,再用读者最能接受的好读的语言表达出来,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感觉。轻松好读和严谨认真不构成矛盾冲突。国外历史学家写的那些人物传记,还有那些通史类的著作都非常轻松好读,而且也很时尚。态度是严肃的,但表述是活泼的,看了书就会知道。

  记者:您的书中涉及大量的史料与史实,您如何保证自己采用的史料和叙述的史实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易中天:关于这个问题,我要多说几句了。我书中所述的所有史料和史实部分,一定是靠得住的。我的史料依据有三种:一种是文献,比如《诗经》、《楚辞》、《史记》、《左传》;第二种是出土文物;第三种是文字,其中后两种最可靠。

  在使用这三种证据的时候,如果文献证据与文物证据、文字证据相冲突,我通常会舍弃文献证据,采用文物和文字。

  同时还会参考一批资深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著作。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学术功底非常扎实,而且都有现代眼光。比如说,我写西周部分时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杨宽先生的《西周史》,另一本是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

  我的治学原则是,使用证据时不用孤证,孤证是无效的;绝不断章取义,一定联系上下文,搞得清清楚楚才会引用。

  我把自己比作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吃“草”的时候是要有选择的,“草”必须是纯净的、没有污染过的。譬如古文字、出土文物和一些靠得住的文献,这些都是质量很好的“草”。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