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着海面上近15米高的庞然大物,记者不禁疑惑:怎么上去?这时,大船上的船员沿着船舷徐徐放下一把软梯。记者立在交通艇甲板上尽量扎稳马步,保持身体平衡,但一个浪打来,船身摇晃,兴奋的心情已荡然无存。
吕凯做示范,一手抓住软梯两边的绳子,一只脚踏上软梯,身子贴着巨轮船舷顺势往上攀登,不一会就到了甲板上。记者壮着胆子上去,一步、两步……爬了三四米后,手心冒出冷汗,带着腥味的海风还趁机捣乱,像荡秋千一样摆弄软梯,软梯上的木板和船身碰撞后发出“梆梆”声。底下就是翻滚的海水,不敢直视。
好不容易上了船,记者兀自惊魂未定,而率先登轮的检验检疫人员,他们身上还背着装有检验工具的大包,登软梯那可真是个技术活儿。
尽管做足了防暑准备,甲板上的热气还是逼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甲板上可以煎鸡蛋了,温度少说有五六十度。”周浩杰打趣道。
两名东南亚船员头上戴着帽子,脸上包裹着毛巾,手持MMC油水界面仪和取样机已经等候在甲板上。为加快工作进度,检验检疫人员兵分二路,蔡旭东直接进货控室核查单证,了解装港相关情况。吕凯和周浩杰在泵工的陪同下,开始取样和计量工作。“在甲板上,我们需对每舱原油的空距、温度、明水进行精准计量,同时按标准进行逐舱取样。”烈日下,吕凯边准备检验工具边告诉记者。
这个长1米的取样机在在两名船员的操作下,插入甲板孔内,进行油品取样,好像一支巨型的医药针筒插入静脉,抽取血液样本。可能是锚地涌浪的原因,反复进行了多次测量,才得到一组稳定的空距数据值。一位希腊籍船员高鼻梁上挂着汗珠滴在了自己的倒影里。
吕凯说:“测量数据马虎不得,必须得到精准的数据才可罢休,原油检验工作不可模棱两可,事关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
经过近2个小时,现场计量和采样工终于完成了。吕凯和小周又马不停蹄赶往货控室进行油品数重量计算。吕凯打开笔记本,连上互联网,接入检验检疫移动平台,进入口岸鉴定业务管理系统,录入各舱的测量数据,轻点鼠标,空距报告、取样记录就自动生成。身旁正在忙于查阅舱容表的外轮大副探过脑袋,“So fast,amazing!(这么快,不可思议)”吕凯介绍道:“通过移动平台,我们在检验现场就能快速访问局本部的口岸鉴定业务系统,舱容表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一分钟就能完成计算,签发报告。这套系统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他说,在油船上的检验检疫工作需要花费2小时左右。最忙的时候,检验鉴定人员1天一般需要登轮2~3次。
据了解,2012年至今年2季度,该局共在入境大宗散货船舶中检出携带疫情船舶105艘次,问题检出率同比增加32.9%;检出重量短少导致不合格的进口原油20批次、短少重量13500吨。从进口原油中累计检出明水2.1万立方米,折合货值高达1300万美元。
“检验鉴定工作前移到锚地后,现在单船平均可节省在港时间4小时,极大地降低了船舶滞期,仅此一项一年就累计可为企业节省费用近千万元。”吕凯说。(陈怡、徐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