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里子” 气顺了心齐了
做好“面子”赢了得民心,刘伟平也没丢了“里子”。如何凝聚民心、调动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成了刘伟平上任之初的头等大事。2012年,在得知剑霞村垱上村小组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之后,刘伟平自掏腰包20余万元,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
剑霞小学校园于2009年10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校舍,是村民急盼解决的大事情,但因资金问题,改造的事情一度搁浅。刘伟平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到各个部门“化缘”,把村里的困难如实反映,争取他们的点滴支持。去年,光小学改造就向上级“化缘”160万元,同时,他发动群众捐款。看到村里校园改造的决心,党员群众都很积极,共筹短缺资金140万元。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剑霞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理应由本村的人来承包,但刘伟平并没有内部“消化”,而是与班子成员协商后,公开对外招投标。村里有些人对此很不理解。同时,外地承包商接下该工程也是忐忑不安。面对这样的窘境,一方面,他主动与村民进行沟通,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由村里的老党员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组成)的桥梁作用,让村里的人明白学校的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对承包工程了如指掌的刘伟平,知道承包方的忧虑后,向其承诺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施工,村委会一定会维护他们合法的权益,杜绝一切强揽施工、强揽送材料的无理要求。2013年5月2日,校园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而让群众拍手称快的是,承包商在拿到工程款后,为感谢剑霞村如此好的施工环境,竟免费为村里修了一段通往学校的路。
一件一件民生工程的解决,刘伟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的作用,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
许多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刘伟平确实在为咱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村主动起来了,主动配合村里的发展,主动出钱办村里的事,自觉维护村里的卫生,就像一家人一般,少了计较,多了宽容。”
路两旁瓜果飘香、蔬菜满地
用好政策留住人 把珍珠串成项链
用心思抓好这些涉及民生的种种“小事儿”,解决本该很快解决的遗留问题,让群众气顺了、心情好了,精神振奋起来了,人心也凝聚到了一块儿,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如果说这些小事是“表面文章”,刘伟平接下来做的则是发展经济、带民致富的大文章。
在刘伟平心里有幅清晰的发展蓝图,要让剑霞家乡父老们“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学不愁、病不愁”,不用背井离乡去外面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而实现这个“剑霞梦”,刘伟平打起了好“算盘”。2011年12月,南昌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全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任务的4个县市之一。刘伟平说,一方面要抓住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好政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做强做大瓜果蔬菜产业,把人留住。而留人的关键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面对致富问题,刘伟平上任后立即注册了“向塘”瓜果蔬菜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从事瓜果蔬菜收购、加工、销售,为今后向塘村民的种植产品,铺垫一条品牌之路,进一步提高广大村民的经济收益。
剑霞村与绝大数农村一样,有不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田西街小组是剑霞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50多户,280余人。往年有很多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今年看到村里的发展前景,有十几个人人留了下来。像田西街小组一样,越来越多的剑霞人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
刘伟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剑霞村丰富的农业资源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需要把它串成项链,挂在剑霞村的脖子上。剑霞本就美丽,有了这串项链的装饰,必定会更加耀眼夺目。
(来源:大江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