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赶超,贵在转型发展,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
贵州的发展引人注目:2011年、2012年经济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三、二位,今年第一季度更是领跑全国:12.6%。
有人担心,一边经济发展高歌猛进,一边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贵州是不是在“走钢丝”?
贵州有自己的省情。
虽然速度不低,但是经济总量太小。贵州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
贵州形成的共识是,只有努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既要“赶”,又要“转”,既提速又转型,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才能确保2020年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
贵州有自己的章法。
立足省情,把脉问诊,贵州认为,经济发展落后,落后在工业化上;社会发展落后,落后在城镇化上。
推进“新四化”,如何摆好发展棋局?
贵州山多、平地少,空间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
没条件“摊大饼”,更不能“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贵州思路明确:“蒸小笼”。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造重点发展平台——“5个100工程”,犹如500个“小笼包”,实现特色、集聚、循环发展:
100个产业园区,发展园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促进更多关联企业集聚发展;
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
100个示范小城镇,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
100个城市综合体,从商贸、居住、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分,错位发展;
100个旅游景区,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
贵州的城镇化率只有36.5%,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走有山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贵州的必然选择,“城镇不求规模大,也不求楼有多高。可能穿过一条隧道,跨过一座桥梁,便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区,也可能城市之中还有田园,有山水,甚至还有经过改造提升的乡村。”这是贵州人心目中的城镇化愿景。
贵州有自己的坚持。
不是没人质疑,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否早了点?
贵州的回答是,不能等工业化完成了再建设生态文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不能走,也走不起。不走错路,避免走弯路,“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固守环保防线,才能既挣得金山银山,又保住碧水青山。”
坚守环保红线,贵州态度坚决:所有园区,必须配套环保设施;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坚决不上;不再新上火电机组。
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贵州没有饥不择食,而是敢于说“不”。近3年,贵阳每年婉拒的高耗能、高污染、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超过300亿元。今年前5个月,遵义市通过环评拒批了30多个投资项目,投资额超过40亿元。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贵州正在践行自己的“良方”: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生态状态,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