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海上和陆上连通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枢纽,北部湾地区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此次海疆行广西站采访的一个重点。为此,记者特意约请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东南亚问题专家、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孙小迎,就当前不断升温的南海问题、中越关系、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记者: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一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04年至今,落地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在您看来,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是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孙小迎: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平衡、平稳的,也有很多的经济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经贸往来可以更加深入多样,民间的交流可以更加自由,但警惕性一定要有,经济问题一旦进入国际范畴,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经济合作需要和谐,但我想不应只是单向的示好。
在这方面,文化建设和浸润是很重要的,国防教育是我们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很多人对于中国当前的处境以及海洋安全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记者:那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文化建设和浸润?又该怎样真正地做好国防教育,以达到让国民都对国家安全问题有所警醒和认知的目的?
孙小迎:我们的国防教育就是两个星期的军训,还有一本军事教材,一学期后开卷考试,然后就全部还给老师了。但越南从小学起就有这方面的教育,从8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中二年级)起,他们会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教材作为必修课,其中就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具体内容,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他们都开设了。
记者:我们一直认为,中华文化对周边东南亚国家是有很深影响的,就您了解,实际情况如何?又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孙小迎:在历史上,中华文明确实曾对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儒家思想以及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段,都是从中原传入这些国家的,但这种影响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比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信仰伊斯兰教,持守着与我们不同的价值体系;再如越南深受法国文化包括俄国文化的影响,现在到越南会发现,会讲法语、俄语的人远多于会讲汉语的人,而在胡志明时代,很多越南人是会讲汉语的。
所以,现在中国不可以再忽视文化在民族意识构成与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比如说广西最具风骨的近现代边关文化,就有非常深厚的根基,它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我们应该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完整地传承下去,使它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屹立不倒。
记者:近年来,包括文化部在内的政府机构,都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尽力加强与东南亚各国间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这对中国扩大在东盟的影响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您对此有何建议?
孙小迎: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在近年来确实有所加强,但研究的人太少,要注意不要让这种交流流于表面化,送去一场演出就了事,而是应该去深刻了解这些国家的不同文化。越南崇尚儒家文化,与我们还比较相似,其他东南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在进行深入经贸洽谈和文化交流时,更应从尊重文化差异入手。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强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您怎样来解读?
孙小迎: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调整,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都认识到,我们不是谋求霸权,我们争取的是13亿中国人本应有的海洋权益,这是至高无上的权利。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