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公务接待从俭、反对吃喝浪费”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国多地进行了探索。其中,陕西“乡镇廉政灶”、安徽祁门“红线预警制”、浙江温州“最细公务接待标准”等,在总量控制、过程管理、调动“一把手”积极性、公示报告接受监督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很有借鉴意义。
接待就在“廉政灶” 外出吃喝不报销
乡镇处在最基层,历来是接待浪费的“重灾区”。据陕西省纪委常委刘长楼介绍,长期以来,不少乡镇公务接待存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吃点喝点不算啥”,一些乡镇甚至长期“打白条”举债接待。少数乡镇干部以接待上级为名,假公济私、“搭车”消费,或变相贪污,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2007年,陕西开展公务接待制度建设探索,其中商洛市纪委提出了建设乡镇机关“廉政灶”的设想,通过改善乡镇机关食堂条件、改进管理,综合解决乡镇公务接待及基层干部生活问题。这一设想实施后,基本实现了乡镇机关在营业性餐馆“零接待”。
记者在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调研时了解到,“廉政灶”有四条“硬规定”:一是上级机关工作人员在乡镇检查指导工作,一律在“廉政灶”就餐;二是接待标准控制在每人每餐10元至30元;三是谁主管谁陪同,与前来调研、检查或考察等工作无关人员不得陪同就餐;四是县乡两级财政部门不报销乡镇机关在经营性餐馆接待发票。
“制度简单明确,饭店发票坚决不报销;领导带头执行,省委常委来了也吃臊子面;重视群众监督,接待谁、吃了啥、花多少钱,一月一汇总、一季一公开。‘廉政灶’推行半年就有了效果,镇接待费用节省了一半以上。”山阳县漫川关镇党委书记陈开锋说。
2010年,陕西省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推行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建议由县级政府投资,为乡镇改进和建立机关食堂,全面承担公务接待职能。目前陕西省1422个乡镇中,已有1350个乡镇建立“廉政灶”,全省乡镇公务接待费用平均下降40%。目前,部分县市机关也在探索这一模式。
专家点评: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认为,陕西指定“廉政灶”全面承担乡镇公务接待任务、规定经营性餐馆发票不予报销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公务接待实行了“定点”管理、过程化管理,阻断了在营业性饭店大吃大喝的可能性。这一办法,能有效减少接待中的铺张浪费,值得各地尤其是乡镇一级学习借鉴。
接待费用“红线预警” 吃喝超标领导买单
2001年,安徽省祁门县在部分党政机关和二级机构试行公务接待“红线预警制”,此后逐步推广至全县机关和乡镇。据祁门县县长杨龙介绍,2001年至2004年,祁门县公务接待费用年均降幅达20%,此后虽然有物价上涨因素,但仍保持不增态势。制度执行十余年来,对遏制地方公务接待浪费效果明显。
“红线预警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基数。各部门、各乡镇以1998年至2000年招待费用的三年平均数为基数,2001年在此基数上削减20%,此后每年削减10%,近年来考虑物价因素实行有限浮动,作为年度接待费用总额。同时,为防止接待费用转嫁,机关二级机构也被纳入核算范围。二是加强检查。纪委、财政、审计部门常态化审查,年终对接待费用超标的单位进行内部通报,对超支部分,按1∶1比例向部门、乡镇征收送温暖基金,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个人还要再上缴超支部分的10%。机关连续两年招待费超支,且超支幅度30%以上的,第二年超支部分按1∶2征收送温暖基金。
“总量上要有个‘箍’,吃多了你自己掏;落实上要从‘一把手’做文章,超支了让主要领导买单,看下面的人谁还敢乱吃。”祁门县纪委书记孙水斌说。
祁门县卫生局局长朱生贵、县发改委主任赵世奇、县供销社主任黄晓龙等多名干部,分别在之前的岗位上受到过处罚,上缴过几十元乃至上千元的送温暖基金。此后他们在担任其他单位主要领导期间,都未出现过公务接待费用超标的情况。
专家点评:天津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红线预警制”一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划清公务接待费用总额“红线”,另一方面以个人经济处罚为抓手,从制度上将单位“一把手”纳入进来,调动其从俭接待的积极性,所以执行效果较好。看来,只要下决心、动真格,堵住公款大吃大喝的方法还是很多的。
“最细规定”执行有标准 “六督联查”惩戒有依据
去年5月,温州市开始推行公务接待的“三严四禁”,即“严格执行工作餐制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卡消费制度,严格执行公示报告制度;禁止午餐饮酒,禁止同城接待,禁止超规格接待,禁止经费超支”。规定标准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60元;陪餐人不得多于客人数;同城单位不得互相宴请;野生黄鱼、鲍鱼和鱼翅等高档菜,以及茅台和五粮液等高档酒,不得上桌。
温州市纪委宣教室主任徐建敏表示,温州出台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细的公务接待规定,目的是让公务接待一清二楚,执行有标准、惩戒有依据,同时依托强力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保障制度落实。
一方面,从去年8月开始,温州市纪委会同财政、审计部门组成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对98个市直单位和11个县(市、区)执行“三严四禁”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另一方面,要求公务接待情况逐月公开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此外,各单位在每月10日前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财政部门报告上月公务接待情况;各县(市、区)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10日前,向市纪委、财政局报告上季度公务接待情况。纪检监察机关在每季度次月15日前向同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书面报告各地各单位公务接待总体情况,向各分管领导书面报告其管辖范围内各单位公务接待情况。
“‘三严四禁’借鉴了国外经验,就是全方位公开: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公开,接待细账要公开,怎么处罚要公开。”温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晓明说,截至去年底,全市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27%,其中县(市、区)下降24%,市直机关下降34%,半年节省费用达3500余万元。
专家点评:温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蒋儒标认为,标准模糊等于变相鼓励违规,这也是一些地方接待浪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温州在遏制接待浪费上,一手抓细致的制度建设,制定了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标准,可操作性强;一手抓强有力的内外监督,要求各单位接待什么人、用了多少钱,每月都要公示报告,同时实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舆论、群众监督的“六督联查”,确保标准覆盖全局,执行到位。由此可以看出,明确标准、透明公开、加强监督是杜绝接待浪费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