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格局。这种多元价值观并存格局呈现非整合的散乱状态的特征,各种价值观都按自身的逻辑运转着,相互整合的程序很低。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不建构确定而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就会扭曲经济行为准则,悖离市场经济发展的预定目标,使社会主体丧失共同追求。因此,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趋深入,结合其发展特点与内在要求,构建确定而健康的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一,寻求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契合点。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英明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制,它既保留着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理想的承诺和确认,又体现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从其所承诺的社会价值理想层次面看,市场经济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悖离,而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先进有效地经济运动机制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而开辟现实道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接近并最终达到这一理想目标的正确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绝然排斥而是相互结合的,任何一方的缺乏都会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振兴的实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意识中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计划经济的一般特点衔接不力,因此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寻求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就尤为必要。只有如此,才能重塑人们的理想、信仰,为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确立以法律约束为基础的道德约束机制,使法制与道德相统一。法与道德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律环境日益健全的情况下,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方面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具体原则。人们不仅应该知道想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哪些不能做、做了会受到什么惩罚,带来什么利益上的损失和伤害,这将有效的规范人们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
第三,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有些正在建立,有些还没有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目前的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有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确立科学的道德理论框架,因而难以用明确的道德规范调控人们的复杂关系,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主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存有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新时期道德体系的确立,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特点对道德的双重规定中统一把握道德建设内容。作为调控人们关系的道德规范,必须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中加以理解后来居上整合,既结合市场经济特点,重新诠释并大力弘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又通过集体主义原则的渗透而赋予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论理意义。其次必须从多维道德观中提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借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西方文明道德中的合理元素,通过对其作出明确而具有新意的内容诠释,使其与我国市场经济融合与接轨。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以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理解进入市场经济大潮,以合理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不同层次的价值理论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哲学的层面上对价值、价值观、价值取向、中外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等根本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二是对诸如政策、社会、经济、文化、人生、审美、道德等价值观念进行较具体的分析研究,并概括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理论观点。价值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生价值教育与道德观教育,政府应该着力打造一个文明社会,倡导和弘扬高尚的价值取向,以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梁艳茹)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