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张源培、李呐)新华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4日在北京共同启动“真爱敦煌”--关注世界遗产大型公益行动,旨在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理念的传播。
由新华社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物报、敦煌研究院协办的这次大型公益行动将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探访“丝绸之路”上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终点为敦煌莫高窟。
26年前,敦煌莫高窟、长城、故宫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第一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26年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已经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辛格致辞说,这次行动将提高公众对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让公众了解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为在社交网络时代拓展与用户的互动服务,新华社将组织“自媒体”形式的集成交互活动,自即日起向全国征集公众代表全程参与“真爱敦煌”公益行动并“报道”各自所见所闻,“丝绸之路”沿线的报道将以多媒体形式在多种传播渠道上呈现。
被誉为“大地雕刻”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今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已有45处世界遗产,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仅次于意大利。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等四类。中国目前45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1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文化景观4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