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 拧巴的三观--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小时代》: 拧巴的三观

2013年07月04日09: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手机看新闻

◎ 槐安梦

  酷暑难耐,据说神州大地正在上映一部大片——《全国热死》。这当然是笑话。

  然而,6月的尾巴的确有比天气还热的存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你当然可以不看它,但是你却无法忽略它。打开微博,最热话题《小时代》;乘坐公交,站台满眼《小时代》广告;甚至聊天,除非你的圈子里没有90后,否则你的耳朵一定躲不掉有关《小时代》的议论之声。

  关于这部电影,有说导演手法的,也有说演员演技的,也有说策划营销的……但评说最多、浪费口水最为海量的竟然是“三观”问题。这是多少年都不曾见的奇事!放在30年前,这事或许跟吃饭一样疏松平常。但在商业挂帅的今天,不是主流媒体、也不是文化学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挣扎在买房买车养孩生活第一线的普通80后,都会为着《小时代》的“三观”问题跟人争个面红耳赤。

  电影《小时代》究竟触到了哪条敏感神经,让人们一下子都集体反“三俗”了?

  是华丽丽的服装道具和置景吗?郭敬明说:“客观呈现21世纪的大都会上海有错吗?”是炫耀上流社会的类似“郭美美”一般的奢靡生活吗?郭敬明说:“电影里的女孩,林萧是勤奋努力的小助理;顾里是富二代,但依然努力修双学位;南湘家贫穷,但她画素描赚钱只为选修服装;宛如不在乎名牌,她自信而可爱。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是质疑“屌丝”林萧、南湘、唐宛如和富二代“顾里”之间不真实的友情吗?郭敬明又说了:“不会啊。我生活既有富二代也有屌丝蜜友。”

  而在说起“三观”问题时,郭敬明更是掷地有声地反问:“靠自己努力赚钱,过更有品质的生活,有什么不对?现实生活中,谁能离得开物质?”“他们都知道,我三观超正的。”郭敬明反复解释,《小时代》传递的是通过天赋与努力结合,最后获得成功的进化轨迹,这一套天衣无缝的逻辑挡回了绝大多数质疑。

  而友谊万岁,姐妹情深的青春派“姐妹淘”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好品德。四娘粉丝团还有一把抵御质疑的“尚方宝剑”——小说有3部,电影《小时代》只拍了第一部的上半集,小四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看小说你们着急拍啥板砖?

  我曾用上洗手间的破碎时间,完整阅读了《小时代》三部曲。我只能说,看完小说,比电影更拧巴、直白的“三观”会将你击得粉碎……电影《小时代》以“我”(林萧)的视角切入,这是小说写作口吻的延续,看得出郭敬明对自己的原作是多么忠诚。

  在小说中,虽然“我”(林萧)总在每一章引言或开头“批评”一下上海的贫富差距,可最后是“我”也可以非常平静地面对眼前的情况: “我”追随着顾里对穷人进行各种旁敲侧击的侮辱。“我”一方面似乎对金钱渗入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每个角度深恶痛绝,可是小说中每次出现危机,总是金钱来摆平。

  当林萧作为“深刻”的“传声筒”时,她是一个高高在上、具有深刻悲悯情怀的人物,“小时代”立即升华为:一群男女青年,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是怎样为上海这座城市所把持和操纵,他们尽管努力地恨,努力地爱,努力地生活,但终究只是这个时代中渺茫的存在,某个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可事实上,当林萧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作为自足的叙述者时,她所秉持的逻辑是资本的逻辑,她所讲述的故事,无非是一群上海的男女青年们,怎样因为金钱和名牌而奋斗,又是怎样因为它们而撕破脸——一群拜金主义者的悲喜剧。可是,这两种语调和逻辑完全不同的话竟然出自同一个人的口中。怎一个乱套了得?

  这样的“断裂”的价值观呈现在电影《小时代》中变成一堆逻辑混乱的笑料:因为友谊,顾里、唐宛如像天降神兵一样出现在堵死的高架桥上;而郭敬明口中所谓的“奋斗”,也仅限于顾里与林萧头发乱乱地更改17次嘉宾座位排名;林萧在《M·E》面试跌倒后,匍匐在地对“高富帅”杂志主编宫洺的无边膜拜……

  因为骨子里对资本高度认同和疯狂迷恋,郭敬明谱写的恰恰是资本至上的颂歌、是资本无所不能的颂歌。追逐资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资本的绝对迷恋。每个人当然努力奋斗,获得更好生活的权利。但是,更好地生活里绝不单单是资本。

  客观上讲,价值观的混乱不仅仅在一部《小时代》中有所体现。比如之前获得不少主流大V称赞的《中国合伙人》,它的价值观难道就经得起推敲吗?依靠剽窃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培训资料获得成功后,没有人反思,反而是毫无忌惮地庆祝。

  说到底,如何表达清晰正确的价值观仍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课题。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