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启动了“普法”工程。起初,人们通过大字报、展板、书籍等传统媒介来获取法律知识,经过了五个“五年”的普法阶段,公众的法治意识大幅度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公民不再仅仅是法律的受众,同时也成为法治精神的传递者。在昆山,法治微电影这项普法“利器”,无疑如神笔马良般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幻化成一场全民互动的文化盛宴。
普法“转角”遇见微电影
法治和微电影,前者气质严肃,后者倒向娱乐化,两者相遇后却“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碎片化现象日趋凸显,受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自主选择信息,正如传播者希望将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快地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一样,普法工作者也急需一种既快速又符合大众需求的形式来传播法治。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十来分钟就能向公众传达法治内容的微电影恰好迎合了快餐文化时代,同时伴随智能手机、移动电视、掌上电脑等微型移动终端的发展,法治通过微电影将更容易且迅速地渗入公众生活。在普法工作的转角,法治遇见微电影,两者一拍即合。
去年,昆山市司法局推出《幸运的租客》、《一字之差》等多部微电影,微电影投放到各大视频网站后,点击率异常火爆,单片播放量超1300万。“要真正将受众能否从中获取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昆山市司法局局长沈清坦陈新媒体普法的初衷,“推动法制宣传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提升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从而扩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群众满意度。”他认为,社会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法制公益宣传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在初尝微电影普法的甜头之后,首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乘势拉开了帷幕。
接本土“地气”,融四方文化
“要把法治微电影创作活动纳入文化强市的范畴去谋划、考量和定位,深化法制宣传工作中的时代元素。”昆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雪纯对法治微电影展现的时代特色既给予肯定又充满期待。
去年,昆山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昆山阿拉丁网络传媒公司实现初次“跨界合作”,开展法治微电影创作营活动。在项目实施前期,昆山市司法局带领创作团队参观了科博馆、人才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新昆山人之家、法治文化公园等,生动介绍昆山的城市发展现状,并提供了大量真实案例和法律知识资料。在此基础之上,这些影片无疑成为为昆山普法工作量身定制的作品,本地特色、生活故事、微“民”星,昆山法治微电影“接地气”的元素,为法治微电影大赛的顺利开展抛出良砖。
大赛在微剧本征集阶段,收到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原创微剧本220部,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拍摄团队27个,网友评论及微博讨论话题近5万条,官网点击量超50万。这些剧本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法制教育、家庭婚姻关系、妇女儿童权益、遗产与继承、守法诚信经营、诈骗和刑事案件等。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越来越多人参与的同时,法治微电影的热潮从一座城市向全国蔓延,“溢出效应”明显。河南日报刊载的《承租人的房子被卖了,谁之过?》一文中就专门引述了《幸运的租客》的情节,山西市场导报撰文《法治微电影,让普法既换汤又换药》赞许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与此同时,大赛衍生的新闻发布会、网友见面会、影评会、微影院、演员培训班、演员海选、颁奖典礼策划、首映式等所渗透出的地方色彩、文化思想将在微电影的传播平台上相互碰撞、融合,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意。主办方以昆山市花命名并设立了“琼花奖”,也为大赛添上充满艺术气息的一笔。
草根族“扮靓”法治文化盛宴
“昨天你在公司里当家,今天你来电影里普法,虽然是临时客串路人甲,也一样能在片中显才华……”这是昆山法治微电影创作活动主题曲《法影星光》中的一段歌词,作词、谱曲皆出自原创,歌词贴切反映了参与者的内心感受。目前,由网友参与策划、微“民”星担纲主持的“草根奥斯卡”颁奖典礼正在积极筹备当中,还有热心网友专门制作小品《草根也疯狂》献给颁奖典礼,小品情节通过群策群力四易其稿。
在“2013WCG中国昆山首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聘请了魏贤良、金蕾等15人为昆山首批法治“微民星”。“微民星”中既有学生、论坛编辑、外企职员,又有公务员、律师和社区干部等,虽然年龄、职业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拥有一颗热爱公益普法的心。其中一位特殊的微“民”星今年只有11岁,她叫高于凡,来自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五(5)班,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现在不仅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还年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高于凡是学校的法制宣传讲解员,“同学们现在都叫我‘法律小行家’。” 她还在微电影《假钱》中首次“触电”,真正成为了小明星。《假钱》男主角罗飞扬的扮演者是裕元实验小学一位来自台湾的小朋友,他的精彩表演受到剧组的一致好评。
法治微电影旋风悄然兴起,让这座以经济和昆曲著名的江南小城高高扬起了法治文化的风帆……一场“草根”的文化盛宴,承载着平民的法治梦想,她集聚了社会大众的智慧与力量,为影视文化事业和法治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草根”意味着源于生活,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对普法的核心对象——人的回归。法治微电影大赛从剧本的撰写、评选到拍摄等各个环节,让参与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法治启迪、法律知识的传播和熏陶。
光影艺术诠释法治梦想,草根文化演绎身边故事!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拉近了百姓与普法之间的距离,不仅成就了草根们的创作梦、演员梦,成就昆山法治工作者的普法梦,更将成为昆山又一张独具特色的普法新名片,成为一场全民互动、乃至全国共享的法治文化盛宴。(丁国锋 张妍 周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