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外国政要访华中大“秀”中文,以拉进与中国民众之间的距离。
“科班”出身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对于中文,可谓“科班出身”。
陆克文1976年进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主修汉语和中国历史,同一年到中国深造。1984年至1986年,陆克文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作。
2008年4月,陆克文前往北京大学演讲,用标准的中文调侃:“中国有个说法,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开口说中国话,。”
陆克文对中国文化有不少了解。他在北大演讲中提到“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忧国忧民”等词,还历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北大名人。
“规范”中文
新加坡会说中文的人不少,包括现任总理李显龙。李显龙鼓励新加坡青年学会规范使用中文,对于新加坡年轻人把中文、英文和方言掺杂在一起用的习惯,李显龙说,新加坡人讲中文要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听懂。“如果我们注意语言规范化,我看这样才是‘最酷’的。”
前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010年在“博鳌之夜”一字一顿地以不标准的中文说:“各、位、来、宾,晚上好!”引得台下掌声笑声不断。
“点缀”古语
一些国际政要虽然中文功底不佳,但有时会特意在演说中加入中国古语或谚语。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09年11月访华时,以“温故而知新”形容经历挫折和挑战但终走向稳定的中美关系。
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分别曾以“人心齐、泰山移”和“风雨同舟”为中美合作加注脚。
2011年6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就职演说中引用中国古代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