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通航的神农架机场,正因潜在的环境风险而深陷舆论漩涡。据报道,为建造“华中最高机场”,工程方削平了11座山头,填平了6道深谷和数百个溶洞,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忧虑。而当地政府却拒绝公开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称通航之后会给公众一个交代。
在神农架林区建机场,既要注意防范噪音、处理污水等常规环保问题,还要评估炸山毁林给原始森林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建设这样一个特殊工程,必须以环评报告获批为前提。但直到机场即将建好时,公众都无法查询环评报告,当地政府部门似乎把环评报告当成“不能说的秘密”。
信息公开越充分具体,公众才越少猜想和质疑。神农架地方政府如今面临的舆论困境,正是将应公开的信息当“秘密”所致。不按规定公布环评报告,而推说通航后再行交代,确实有想造成“既定事实”的嫌疑。
这样的怀疑并非毫无依据。2011年11月,因为相关环评文件未获批,国家环保总局曾责令广东揭阳潮汕机场停止建设。但由于该机场已基本完工,废弃将造成严重浪费。最终,潮汕机场被叫停一个月之后投入使用。投资总额高达10亿元的神农架机场,似乎也笃信上级部门不会动真格,于是想“依葫芦画瓢”———赶紧建完再说。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神农架机场在开建前就没有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当地政府只看到建机场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可能忽略了违规建机场所蕴藏的环境风险。
神农架机场项目的环评报告到底有没有获批,地方政府为何三缄其口,应尽快展开调查,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如果调查显示这个项目确实有违规之处,则应依照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如果确实有规范的环评报告,也应反省相关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客观来说,在交通相对闭塞的神农架林区建机场,是一个能完善交通网络、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民生工程。只要遵照相关程序做好环评工作,并在调研评估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调整建设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并不算难事。如果当地政府没有违规之处,就不应将机场环评报告当“秘密”,而是更有底气公开信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汤嘉琛)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