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地方政府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十分扭曲。”在6月20日的“重新审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财经智库沙龙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对本报记者说。
在宋晓梧看来,政府越位、错位、缺位这三个问题在地方政府表现得更加突出,尤其是越位和错位方面,表现得是十分突出的,很多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充当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竞争主体。
“在新的发展阶段,理顺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继续维持甚至加强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方式转型将难以落实。”宋晓梧说。宋晓梧分析,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竞争,而且自己制定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落实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往往和中央政府的计划脱节,造成了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地方有点割裂。
据宋晓梧介绍,多数地方至今仍层层下达GDP、投资、招商、项目等各种经济指标,有的一直下达到街道,分解到各级党政干部。
正因为如此,在地方普遍追求高增长、大投资的背景下,本来应该是政府影响市场,然后通过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个模式,但是现在扭曲成了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中央指标往往在执行过程中落空。
宋晓梧承认,前阶段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地方政府竞争极大地扭曲了市场配置机制,付出了过高的资源、环境成本、同时压低了劳动力成本,提供了巨大的权钱交易空间,面临新发展阶段,其局限性日益显现。
宋晓梧引用了佛教《百喻经》里的一个比喻:一个人过河搭了个木板,过了河以后觉得这个木板真好,所以他就老扛着这个木板走,就走不动了。在宋晓梧看来,地方政府公司化可以说是过河的木板,过了河还要扛着木板赶路吗?
因此,宋晓梧认为,新阶段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涉及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外贸体制、土地制度、分配制度、价格机制以及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
宋晓梧建议,从四方面入手逐步破题:一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取消地方GDP投资等考核指标,不再把这些指标作为地方干部考核内容。二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财权,杜绝“跑部钱进”的弊端,同时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四是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