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作案:是侥幸心理还是积重难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受采访的专家们表示,在落实八项规定过程中,顶风违纪行为的不断曝出,也表明改作风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到底是心存侥幸,还是官场陋习难改?”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质疑。
“这些违规现象一再发生,说明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积重难返。”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等告诉记者,这些干部的认识、观念没完全转变。有的在长期工作中已形成了高接远送、“酒桌办公”的惯性思维,有的潜意识认为八项规定只是“一阵风”,走走过场、搞搞变通也就打发过去了。如此消极应付的认识阻碍了中央精神的落实。
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或许是执行八项规定阳奉阴违的深层次原因。一位曾担任过安徽省纪委党风党纪监督员的工作人员认为,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政策时想着法儿“糊弄”过关。他们习惯了讲排场、摆阔气,对群众耀武扬威、摆架子,慢慢就脱离群众了。
预算、报账等制度存在“漏洞”,让一些违规者“有缝可钻”,也是实践中作风“走样、变味”的原因之一。
“公款消费超支了肯定有原因,而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存在不透明、操作空间大等缺陷,有时根本堵不住源头。”安徽省一位人大代表说,若公款吃喝报不了,挂靠其他项目支出就可以了。他说,每年人大审议预算报告时,100多个单位100多本账,“总数都挺清楚,但一具体到多少公务招待费等就很笼统了。没写明白能审议明白吗?”
由于违反规定的“花样”多,监督检查执行难度大,导致对违规者威慑力不够。广东省深圳市一位基层干部向记者描述说,一张办公凳子1万多元,开发票时可要求商家开成5张2000元的,名目改为宣传材料印刷费、办公用品等。“上级来检查宣传材料就说印完发掉了。至于有没有印、印了多少没人查。这样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新风不能成“季风”:硬规定如何对软执行说“不”?
为严明纪律,中央纪委已对6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发出通报,相关责任人受到了组织处理和党政纪处分,并承担相关费用。广东、湖南等地也相继发出通报。如湖南省半年来共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案件800余起,问责处理干部近千人。
“通报、处理违规者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应警惕新风不能成‘季风’。”安徽省社科联研究员程必定表示,让八项规定入心入脑,当务之急是扭转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坚持常抓不懈,维护规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坚决向“一阵风”说不。
将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还需强化制度约束机制。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吴辉认为,要管住随意挥霍公款的资金来源,就要先管住预算。一是预算审批从严,从源头上甄别哪些项目是不合理的;二是强化人大对预算的执行监督,对虚假开支、超预算开支要严格追责;三是预算提前公开,凡是能公开的预算支出应当尽量详细列明,不留下操作空间。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建议,要突出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的约束。中央和地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核心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可探索将辖区或单位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以此调动自我约束和约束他人的积极性。
落实八项规定若前紧后松,反弹带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认为,让遵规守纪成为常态,必须要加强监督和惩戒。在查办相关案件时,应更加突出查一查这些出事的干部平时在干什么,纪检部门有没有把好监督关。同时,应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化监督,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