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的人质疑证明曹操墓的铁证——石牌有造假之嫌,而且所书文字也与历史不符,您怎么看?
刘庆柱:其实这个道理不用讲太深,第一,如果石牌是假的,应该拿到潘家园市场去卖,埋墓里去干什么呢?第二,被盗出来的,可能不清楚是不是真的,但是有没被盗的,就在墓下埋着,如果是后来人动土埋的,从考古学上就能看出来,这叫地层学,我们一刮就知道哪些是干扰过的地层,哪些是没被干扰的。第三,石牌上的文字。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流行语。比如现在说网民,10年前提“网民”不知道是什么,搞文字的一看这些流行语就知道是什么时候说的。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也是如此,比如“常所用”,有人质疑说“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中的“常所用”怎么能这样说呢?跟大白话似的。过去的文献,好多地方就叫“常所用”。
隋炀帝陵: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记者:隋炀帝陵前段时间也被炒得沸沸扬扬,有的人说寒酸得不像帝王陵,而且帝王陵中常见的哀册也没见到,您觉得呢? 刘庆柱:隋炀帝的墓我觉得没有多大问题。首先,即使是帝王陵墓也得看你生前的政治地位,古今都一样。隋炀帝去世时经历了朝代更迭,唐朝后来也没给他平反,只给他进行了二次葬,二次葬就是迁葬。寒酸是情理中事。其次,墓志是真的。那为什么说搁墓志不给他搁哀册?再说哀册。哀册是身份的标志,在位的皇帝死了,或者相当于这个级别的人死了都用哀册,如武则天的孙子——懿德太子,后来迁回来陪葬在乾陵,跟政治平反一样,弄个哀册。史思明在唐王朝是叛军,但割据一方后就称帝了,因此他儿子是按皇帝的规格给他下葬的,他就出哀册。那隋炀帝为什么没出呢?因为隋炀帝的儿子不争气没当上皇帝。所以帝王陵也要看背景。隋炀帝虽然是皇帝,但不是说当了皇帝永远是皇帝,皇帝是个政治概念,政治地位不存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就等于没了,变成了平民,变成平民怎么能出哀册呢?被推翻了,从政治上说就不是皇帝,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因此作为政治生命的象征,随葬品就不会有这个东西了。同样是帝王陵,不同时期尤其到衰败时期,都是不一样的。所谓“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挖不挖帝陵与发掘目的有关
记者:陈文帝陵被认为违背了不能主动发掘帝陵的铁律,您怎么看?
刘庆柱:如果保护面临破坏的话那就要选择,如果你没有有效的保护方法,就要选择一个有效的保护方法。挖不挖帝陵与发掘目的有关,凡是为了“开发”“旅游”等目的而提出发掘帝陵的我都坚决反对。如果说帝陵面临无法保护的前提,那是另外一回事,而且那样的发掘也是为了保护帝陵的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既是如此也要考虑发掘与保护手段能否达到真正保护帝陵的目的。
在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原来以为一般性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最近江苏扬州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中,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发掘,到了墓底发现了墓志,根据墓志可能这是隋炀帝的二次葬的墓葬,但是你不能说扬州的考古工作者主动发掘帝陵了!同样,现在社会上所说的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狮子冲的南朝墓葬是陈文帝的陵墓,至少目前来说根据不足。但它是不是南朝的帝陵,现在也还说法不一,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慎之又慎,应该说对于古代遗存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历史,但是可以说不知道的东西比知道的要多得多。目前来说,一方面是知道的帝陵不能发掘,另一方面是不知道的帝陵应该尽力搞清楚,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保护帝陵有的放矢。狮子冲的古墓应该科学界定其等级,可以通过墓园形制、神道石刻组合等诸多方面研究,探索南朝不同时期帝陵规制,使该保护的帝陵不被“漏掉”,使不是帝陵的墓葬究明真实“身份”。不要在帝陵陵区为了挣钱而不顾一切,只顾挣钱!现在狮子冲南朝石刻附近变成“公墓”区,当地人把它开发成新的“墓地”产业。因此当前在已经肯定这里不是陈文帝陵的情况下,要尽快搞清楚墓主地位,以便更好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迫不及待的。其实要说清楚也好说,定性是帝陵就该果断点儿,但不等于说让你挖帝陵。可以把帝陵陵区相关文化因素究明,基本找出个规格,底下不挖。
记者:一般以什么来判定帝王陵?
刘庆柱:帝王陵有个规律。现在知道最早的是商代王陵,商代王陵上面没有封土。陵墓过去叫坟墓,上面土堆叫坟,底下叫墓,最早叫墓而不叫坟,孔子说:“墓而不坟”嘛,在孔子那个时代之前,人死了地面上没东西,都埋地下,但埋在地下怎么知道是帝王陵?你不能说以出土文物的多少来定,因为暴发户也一样搁好多东西。埋葬哪些东西象征着身份?舆服制——看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驾6匹马、4匹马,还是2匹马。6匹马就是天子的。还有墓室的门,老百姓的都一个门,当官的是2个门,当皇帝的是4个门,前后左右都有门。因此东西南北都有门的墓叫“亚”字形墓,地上的标示是什么呢?比如汉代有11个皇帝,墓有多高也有不同,30多米高、边长是170多米的都是帝王墓,凡是帝陵旁边高为25米左右的就是皇后墓。再有,到北魏后,陵墓前有石刻,石人石马,也是身份的标志。从唐武则天开始陵墓前石人石马的规制就开始形成制度一直到宋、明、清。乾陵神道石像生规制就是:石人10对,仗马5个,鸵鸟1对,天马1对。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皇帝陵墓神道石刻类型组合、数量多少也有一些变化,但是其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常识就是真理
记者:考古学中您认为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刘庆柱:常识就是真理,考古学也一样,学问并不大,常识是最重要的学问,一定要重视常识,因为常识看似简单实际是最重要的东西。比如人都想吃好的,人都想生活好,人都有一个怜悯的心。这就是常识,古今都一样。再比如曹操墓有人说造假,我觉得这是常识问题,造假的人不会作假之后埋在墓里去。因为造假的本来是为了赚钱,埋在墓里头又赚不了钱。
而且,我一向认为术有专攻。对搞学术的人而言,你必须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和得了病要去医院,不要去找美容师是一个道理。
(本报实习记者孟欣对本文有贡献)
本报记者 杜洁芳
(来源:中国文化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