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日专电 题:留下鲜活的昆曲“艺术档案馆”——昆曲大师“口述”百种昆剧即将出版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侯少奎、张继青、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全国29位昆曲艺术大师以“一人一说、一戏一题”形式“口述”109折昆曲传统折子戏的艺术价值、表演精髓,形成了我国重要抢救性文化出版工程《昆曲百种大师说戏》。
眼下,这一历时5年的项目已经完成录音录像工作,进入后期编辑出版环节,即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同步以简体、繁体和英文出版。这意味着,传承六百余年的昆曲艺术将有最鲜活的艺术档案馆。
抢救整理昆曲遗产
“我们今天来说戏,因为我们演得寂寞。”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感叹,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依然面临传承危机。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14、15世纪的苏州昆山,它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传承已有600余年,早在200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昆曲传承和保护自此进入了新阶段,但种种困境依然:剧目少、人才缺、观众流失……尤其令人忧虑的是,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大部分已届古稀之年。戏曲界人士呼吁,昆曲传承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以及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图片进行搜集整理。
2008年晚秋,一位昆曲“义工”——香港昆曲爱好者叶肇鑫萌发了创意:让昆曲大师们自己说戏,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抢救保存昆曲最珍贵的财富。《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程就此发轫,而全国七大昆曲院团的知名表演艺术家们无不为之振奋,云集响应。
到2012年底,《昆曲百种大师说戏》工程已用文字和影像实录的方式,收录29位昆曲大师“解说”的109折昆曲折子戏,共刻录110张光盘,形成150余万字,仅采访实录就积累了500多个小时的录像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