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重写中华史遭质疑 回应:所有结论绝对可靠【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易中天重写中华史遭质疑 回应:所有结论绝对可靠【2】

2013年05月19日0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他的第二个团队是编辑团队,主要是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他的责任编辑是一个团队。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读稿子,并把读稿的意见写出来,集中成一个意见,然后推敲这个地方改还是不改,这个地方删一个字还是加一个字。

  易中天坦言,第三个团队也就是营销团队,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他们也非常辛苦。

  易中天强调,写书的过程中绝对不存在代笔的问题。“若说有,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有半句不是我写的,是别人帮我想的。”

  轻松好读和严谨认真不冲突

  因为将《易中天中华史》定位为轻松好读,有网友质疑易中天是在娱乐化历史。对此,易中天批评质疑者只知道二元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在易中天看来,轻松好读和严谨认真不构成矛盾冲突。国外历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都是轻松好读的,一定是用当事人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那叫时尚,不影响严谨。严谨的是态度,是研究的态度。

  那么,史料的来源是否可靠?考证的过程又是否严谨?易中天对中新网说,自己所有的史料和史实部分,一定靠得住。史料的依据有三种:一种是文献,比如《诗经》、《楚辞》、《史记》、《左传》;第二是出土文物;第三是文字。其中后两种最可靠。在使用这三种证据的时候,如果文献证据与文物证据、文字证据相冲突,就舍弃文献,取用文物和文字。

  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得益于易中天在上研究生期间所受到的基本培训。他回忆道,当时的研究生导师曾下过一道死命令:一是不许读现代人写的论文,只能读原著;二是读研究生期间不得发表论文,可以练习,但不能发表,而且材料必须是第一手的。

  在严格的训练中,易中天渐渐养成了自己治学的原则。“第一,使用证据的时候不能孤证,孤证是无效的。第二,使用证据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有上下文,要把上下文搞清楚才能引用。第三,要用的一定是经典。”

  正因如此,今天的他才显得特别有底气。“我这套书里所有的结论,只有一种情况是可能被推翻的,就是有新的出土文物。一旦出现新的出土文物,证明我的判断错了,我马上修改。除非能挖出东西来,否则我推不翻,绝对可靠。”(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刘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