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不走寻常路--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顺势而为不走寻常路

2013年05月14日02:00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二十年前,民办教育刚刚起步,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作为北京市试水民办教育的“排头兵”,至今已经悄然走过二十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成立、成长、成熟的二十年,正是中国民办教育萌发、起步和发展壮大的二十年。

  即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龙腾汇佳20年校庆系列报道”,分别用觉醒、发现、选择、变革、突破等五个篇章,力图最大范围地还原从单一的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到集团化的汇佳教育机构的发展图景,最大限度地揭示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之于民办教育的意义所在,最大程度地展示民办教育二十年来为中国教育带来了什么。

  试水民办教育的“排头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用这句话来形容1993年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成立之于民办教育的意义,相信很多了解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国际教育发展历程的人都不会反对。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对于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也日渐凸显。除了市场经济催生的教育需求之外,国家层面对于民办教育的放开,也为有心试水民办教育的人士“壮了胆”。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成立之年,正值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政府不再包揽办学,允许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这是建国后首次在国家文件中确立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同时,当年也正是全国基础教育进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攻坚之时。

  顺势而为,则可事半功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3年底,全国共有民办小学4030所,占全国小学的0.6%,民办初中555所,占全国初中的0.8%。作为首批成立的16所民办学校之一,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无疑称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

  教育理念和定位要先行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依,对民办教育的性质、定位和规律都不了解,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王家骏在退休之前,曾任多年的海淀教育局局长,有公办教育的经验。

  一切都悬而未决的时候,40年公办学校的从业经历以及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让王家骏有一个本能的想法,那就是:“办学校,师资、生源、设施都可以慢慢来,但教育理念一定要先进,定位一定要符合社会需求。”

  教育理念和定位的成形不是一蹴而就的。王家骏分析,教育的核心在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想法。建校之初,王家骏父子只是认为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要是一所充满现代气息、追求创新、高质量、高品位,融合国际先进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学校。经过了三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了“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得不承认,即使放在现在,这个理念也不过时。

  如果说从公办学校华丽转身,进入民办教育领域,探索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是老校长王家骏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觉醒,那第一批进入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学习的学生和家长则体现了受教育者的觉醒。

  得益于教育意识觉醒

  王家骏和王志泽是父子。子承父业,非全盘接受而是有传承有创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王志泽下海经商,通过从事电脑、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积累了资金。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王志泽对于教育事业有很深厚的感情。在经商的过程中,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他发现,经济的领先与教育的领先密不可分,而且教育多半是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发展壮大的。洋为中用,借鉴并吸收国外教育产业的经验和方法,构成了最初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轮廓。

  不过,用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创立者、汇佳教育机构总裁兼董事长王志泽的说法,是家长和学生的觉醒和对教育新的期待和要求,促成了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定位、成形和系统发展。

  第一年,有36名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他们有的是看重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理念,有的只是纯粹地认为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会不一样。这种对于“不一样教育”的期待,正是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能够在民办教育绝对式微的环境下立足的关键土壤。

  认清自身以服务为本

  从企业到教育家,王志泽办教育的方式减少了条框的限制,增加了服务的意识,办学早期甚至邀请饭店的经理到学校培训老师,树立老师的服务意识,而这在公办学校是不可能出现的。

  与市场规律相同,教育也有规律可循。王志泽认为,民办学校的使命就是利用灵活的机制办好选择性的学校,因此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办出特色、必须提供优质服务。由于属于民办校,享受的各种待遇都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汇佳便从服务着手,一点点渗透给家长。在教学质量尚未显现的时候,这些凸显服务的细节就是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亮点。

  经过二十年的大浪淘沙,囿于师资或经费等各种原因,与汇佳同一批成立的民办学校,很多或发展停滞,或销声匿迹,但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却越来越好,无论硬件、软件、理念,还是质量、口碑、前景。

  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