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后花园”南澳岛文化:浮海生虔诚 岛小庙宇多--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粤东后花园”南澳岛文化:浮海生虔诚 岛小庙宇多

2013年05月13日13: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喜悦的渔民手举晒干的紫菜。

渔民借助海上木屋养殖鱿鱼、龙虾、鲍鱼等水产品。

  上7点多,打鱼归来的竹筏刚一靠岸,沙滩上焦急等待的女人就赶忙上前取下竹筏上的渔桶,并合力将竹筏抬上岸。

  粤南澳总镇府前郑成功雕像后的参天古榕树,因当年郑成功在此招兵而得名“招兵树”。

  广东省汕头市的南澳岛位于粤、闽、台三省海面交叉点,以它为主岛的南澳县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被誉为“海上绿洲”“粤东海上明珠”。4月的南澳岛气候怡人,浴场碧波荡漾、渔船穿梭作业、深山古刹幽静、海产丰富鲜美。在这个与陆地隔海相望的安静小岛上,淳朴热情的渔民至今沿袭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淀起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

  渔民生活:阅尽风浪后的“田园牧歌”

  南澳人很为自己家乡丰富的海产品自豪,这里的市场上可以看到鱿鱼、龙虾、石斑鱼、大黄鱼、膏蟹、鲍鱼等多种鱼类、贝类产品。尽管海景优美、海产丰富,但做渔民却不是轻松惬意的职业。

  “宁愿到山上赚一块,不到海上赚十块”是南澳岛渔民常说的一句话。“恶劣天气、碰到暗礁,或者船体老旧渗水,对渔民来说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渔民吴老大说,他从10岁开始出海,有40多年的捕鱼经历,好几次死里逃生。“有一年冬天,船在海上被大风吹翻了,我们趴在船底,全身湿透,冷得打哆嗦,等到有人发现被救起时,我几乎没了意识,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吴老大表示,现在渔船都是机动船,装有卫星导航仪、机械捕鱼网、台风预警系统等,还配备了救生设备,但海上捕鱼依然有很大风险。

  “以前捕鱼完全靠人工操作,看天吃饭得靠自己的本事。”吴老大回忆说。“过清明,争出澎(到南澎列岛)”“四月八,鱿相挨(鱿汛多)”“八月秋,鱼外泅”等代代相传的谚语,是南澳岛老一辈渔民出海打鱼的重要参考。如今,这些凝聚着渔民古老智慧的谚语正在逐渐被遗忘。

  近些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很多渔民放弃了出海捕鱼,搞起了近海养殖。在深澳镇吴平寨与猎屿之间的海域,一排排的小木屋漂在海上。每间屋前有很多宛若一块块农田的方格,木屋前后有人在忙碌,还有大狗四处巡视,这里俨然是一个海上村庄。这个村庄是渔民搞网箱养殖而形成的,目前有上百户人家。

  记者乘快艇登上一家渔民的木屋,发现木屋里十分简陋,只有一张窄窄的木板床、一副小桌凳和一些简单的厨具。木屋周围是木板和鱼网隔成的一格格的鱼池,养着螃蟹、虾蛄、鲎等不同种类的海洋水产。记者遇见了在木屋前凉棚下休息的渔民李大叔,烈日海风给了他一张黑红脸庞,他的笑容却很灿烂。过于密集的近海养殖让海水变得有些浑浊,养殖造成的海水污染,让李大叔感到有些无奈。

  李大叔告诉记者,这些木屋并不是渔民的家,只是为了看鱼临时搭建起来的。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就来到这里,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到岸上的家里。尽管工作辛苦乏味,回报也不丰厚,但他知足常乐。空闲下来,渔民们会围坐在木屋前喝喝功夫茶,聊聊天。和岛上很多渔民的孩子一样,李大叔的孩子也在外地上学,留在了大城市工作,现在岛上从事打鱼工作更多的是外地人。

  独特文化:浮海生虔诚,岛小庙宇多

  在南澳岛上,每隔不远就能看到一座座或大或小的庙堂,或矗立海岸,或踞守山脚,或端坐闹市,或隐藏深山。据统计,南澳岛有各种庙堂70多座,包括道教庙宇50多座、佛教寺庵17座、教堂7座。对于只有120平方公里、7万人口的南澳岛来说,庙宇密度之大全国罕见。

  这里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供奉关二爷的武帝庙、供奉土地爷的城隍庙,大峰祖师、北方之神、文曲星、雷神、地母等各路神仙皆在供奉祭祀之列。儒、释、道、民间信仰和外来神仙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岛屿。

  南澳人通过对庙宇的精心装饰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记者发现,在关帝庙和天后宫的屋脊上、屋檐下和照壁上装饰着大量瓷塑人物和花纹图案,采用的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嵌瓷工艺,这种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武帝庙的嵌瓷题材多是三英战吕布、穆桂英挂帅等,而天后宫的嵌瓷多是双龙夺宝或是凤朝牡丹等。五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嵌瓷,让整个庙宇显得富丽而生动。

  到了特定节日,岛上会有大型的祭祀活动。例如,每年正月十五,岛上会举办游神活动,排列各庙神座,穿街过巷,周游全乡,祈求众神保佑。可以想象,几十位“神仙”集体游行,场面何其壮观,这也是南澳岛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生”(天后圣母诞辰),家家户户都备办香烛银锭和祭品,到天后宫焚香祷告,祈求庇佑赐福。记者虽没有赶上这些热闹的节日,但通过庙宇墙上一张张献戏榜文和捐香油钱的长长名单,依然可以看出南澳人对于神灵的崇敬。

  如果不了解南澳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就很难理解南澳岛人这种敬神乐生、诸神崇拜的信仰。历史上这些常年坐着红头船漂泊的渔民,面对风云莫测的大海和海盗倭寇的侵袭,除了团结互助之外,就只能祈求神灵的庇佑。对以海为生、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获得心灵慰藉,至于神灵的级别、流派,已经不重要了。

  沧桑变迁:“粤东后花园”让人期待

  历史上,南澳作为“漳潮之锁钥,东南之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却屡次沦为盗寇的渊薮。从明朝到清朝的数百年间,这里曾经是硝烟不断、血雨腥风的海上战场,是海盗最猖獗的区域。吴平、林道乾、林阿凤、曾一本等大小数十个海盗集团都曾盘踞南澳,在中国沿海甚至是西太平洋海域演绎着另一版本的加勒比海盗传奇。

  为加强海防,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南澳镇、置副总兵,统领福建和广东水师。在总兵府门口,还有一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榕树。据说,郑成功曾在南澳岛招兵举义,站在这棵古榕树下检阅兵将。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这棵古榕树也被尊为“招兵树”。位于南澳县城区中心的南澳县博物馆里主要展示着南澳的海防历史,南澳岛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海防历史和对台历史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斗转星移,曾经的海上战场如今已经变为蓝色牧场,向着“粤东后花园”和海上生态乐园发展。南澳岛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旅游的好去处。但自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岛陆之间来往交通仅靠渡船,交通不便。淡水缺乏也是制约南澳发展的另一难题。在岛上,记者看到,靠近海岸的地区正在兴建一座座高楼,但主城区仍然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狭窄的街道、陈旧的民居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倒让这里多了田园般的安静。据了解,目前,岛上除“五一”“十一”是旅游旺季,其余时间游客并不多。

  这种局面也许不久就会发生改变。记者看到,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上,连通汕头澄海与南澳岛的跨海大桥工程已完成大半,这座大桥设计全长11.08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最长的跨海桥梁。另外,南澳岛引韩供水工程已经于2010年开工建设,预计将于今年完工,一旦投入使用,南澳人“靠天饮水”的历史将画上句号。这些将会为南澳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北回归线上这颗海上明珠能否大放异彩,让人期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