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四川文艺小分队芦山地震灾区慰问演出侧记--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国爱”四川文艺小分队芦山地震灾区慰问演出侧记

2013年05月13日13: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板房帐篷为背景,随身便装是演出服,时有时无的麦克风信号,观众端着饭碗欣赏演出……在这样的环境中,5月8日至9日,“中国爱”四川文艺小分队100多名演职人员分成3支小分队,分别深入四川芦山县龙门乡、宝兴县灵关镇、雅安市雨城区等地震重灾区,为灾区百姓、援建单位干部职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送上了精彩节目。

  虽然是一大清早出发,第一文艺小分队临近中午才到达灾区。路边随处可见的帐篷和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让今年3月下旬曾到芦山县参加过演出的舞蹈演员韩晓虎深感痛心。平日里嘻嘻哈哈惯了的韩晓虎不再健谈,只是默默地整理着演出道具。

  第一小分队的7名演员抵达芦山县后,来不及吃午饭,就继续前往震中龙门乡。由于演出前一天龙门乡刚刚下过大雨,演出场地满是积水。插在两辆军用大卡车上的红色横幅充当了演出唯一的布景,演出队自带的一台便携式音响也成为整台节目唯一的音响设备。四川交响乐团歌唱演员孙彦表演时,麦克风信号时有时无,孙彦直接走到官兵面前,不用麦克风继续演唱。

  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的官兵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震中龙门乡。经过紧张的抗震抢险后,官兵们又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非常疲惫。没有电,在野外宿营生活的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欣赏文艺节目,还见到了自己喜爱的喜剧明星。“真的很开心,也很激动!”一名年轻的战士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一边请记者帮他和巴蜀笑星叮当合影。

  结束了在龙门乡的演出,第一小分队的7名演员便急忙赶回芦山县准备下午两点的演出。在返程途中,边化装边吃饭的巴蜀笑星钟燕平告诉记者,这是她参加“5·12”汶川地震慰问演出后,再一次为地震灾区群众演出。“像我这种道具只有一张嘴的演员,最适合参加慰问演出了。”钟燕平幽默地说,为了这次演出,他还推掉了近期所有的演出活动。

  趁着演出当天的好天气,灾区群众和援建人员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休息之余能欣赏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节目开演,工地上很多援建工人远远站在挖掘机上拍手叫好,很多附近居民也自备板凳前来观看。一位脚上裹着纱布、拄着拐杖的姑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叫王雪,在地震中不幸被砸伤右脚。“在帐篷里躺了好几天,平时也没有电视看。”王雪一听说有演出就拄着拐杖来了。

  本次慰问演出的12个节目中有两个四川谐剧节目。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兆权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节目安排,是考虑到谐剧幽默诙谐的表演特征。大灾之后硬件设施恢复重建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而精神家园的重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此时,演出、电影、书籍等文化形式及时介入,会在抚慰心灵、重振信心、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李兆权说,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四川省文化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应急指挥部,多次深入灾区了解灾情,震后第3天,雅安市图书馆“帐篷阅览点”正式在雨城区的集中安置点免费向受灾群众开放;震后第4天,四川文化系统的爱心捐款和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各种形式的抗震救灾义演、义卖活动也同时进行……

  文化抚慰不仅仅是送一台演出、表演几个节目。据李兆权介绍,伴随此次演出,数千本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原创歌曲集也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同时,四川省文化厅也启动了“聚焦抗震救灾中最感人的瞬间”摄影展,号召四川省摄影工作者记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种感人场景。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