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坝5月13日电 题:震后文脉续传承 羌风古韵传千秋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一阵歌声从理县甘堡藏寨中传出,30多名身着节日盛装的孩子正全神贯注地表演着锅庄“博巴森根”,像模像样的舞蹈吸引了过往的游人驻足,引来中心广场上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博巴森根”,是四川省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产生于19世纪中期,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2008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巴森根一直是寨子里的百姓在跳,传承有局限性,现在孩子们学会了,就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了。”甘堡小学校长周德瑞说,学校自2010年起将“博巴森根”的保护与传承纳入教学范畴,开发教材、教习舞蹈,目前全校140多名学生个个都能唱、人人都会跳。
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波及了四川阿坝、绵阳、德阳、成都等地,众多藏羌聚居区受到影响,宛如瑰宝的桃坪羌寨碉楼、黑虎群碉等文物单位坍塌,萝卜寨遭灭顶之灾,众多非遗保护项目研习地严重损毁,两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遇难,多名非遗传承人受伤,多数传承人年岁已高、心灵创伤巨大。包括“博巴森根”在内的一大批民族文化瑰宝前景堪忧。
灾后恢复重建中,抢救、保护、传承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藏羌文化瑰宝,成为各地政府重要的工作之一。以羌族文化为例,四川省文化厅公布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保护区将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祭祀礼仪,体现羌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保护区以茂县为核心,囊括了北川、汶川、理县、平武、松潘等地。
五年后,羌笛声声入耳,锅庄步步入心,针针羌绣描出了震区崭新的未来。
在震中映秀,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映秀东村”拔地而起,藏羌织绣、觉囊唐卡、祥巴版画、藏茶、藏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纷纷囊括其中,开设了展示门店,既展示既售卖,搭建起非遗项目与市场有效衔接的平台。
在茂县,囊括了所有羌族文化歌舞类代表符号的原生态歌舞《羌魂》应运而生,这台90分钟的原生态歌舞,分成了祭、耕、韵、魂四个部分,反映羌族人生产生活状态、精神生活状态、民族特性等。
在理县,民间自发组织的土风歌舞队整理表演的数十支古羌舞蹈已逐步向全县范围内推广,其代表作童谣《阿抓抓》已被该县所有幼儿园纳入教学计划。桃坪羌寨里,理县羌族民众吹奏羌笛,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
在北川,由澳门援建的北川羌族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向公众展示文物1500多件,其中123件是地震前老北川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其余均为震后在羌区征集的。
地震蕴含了强大的破坏力,震塌了房屋,带走了生命,却震不断四川千百年来延续着的文脉。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此前表示,5918个四川灾后文化重建项目已圆满完成,总投资达131亿元人民币,灾区文化建设实现了整体跨越。(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