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裂缝定格,锦绣巴蜀圆梦新生--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汶川地震裂缝定格,锦绣巴蜀圆梦新生

2013年05月11日09:08        手机看新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遭受8.0级强震重创,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有10个县(市)为极重灾区,41个县(市、区)为较重灾区,一般灾区达到186个县(市、区) 。据有关部门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4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人民币,四川占总损失的91.3%。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巴蜀儿女乃至中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恢复重建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难度之高,时间之紧,难以让人想象。共涉及13万多平方公里地域,近2000万受灾群众需要安置,灾区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用3年的时间要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巴蜀大地展现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重建斗争。中央确定的“一省帮一重灾县(市)”的对口支援举措,将19个省市与灾区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一部法规因一场灾害而立,开我国立法史和救灾史上的先河。中央和各省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受灾省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使灾后恢复重建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落实。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建资金筹集、恢复重建的实施等有计划、分步骤地科学有序开展。

  三年之约,失所者安居,老幼者有养,孤残者得助,求学者获教,既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决战决胜的一场场硬仗在灾区打响。灾区群众在废墟上昂首挺胸,一砖一瓦建家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18个省市的援建工作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极重灾区一线。仅3个多月就解决了530万户、1200万人的过渡住所问题;灾后重建克服重重困难,“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经济社会迅速恢复。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在重建中选择坚强,在重建中更加美好。

  如今已过五年,崭新漂亮的安居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设施合理分布,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和均等化程度跃居西部地区前列;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干部群众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大大增强。这些胜利的取得,进一步增强了巴蜀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多难兴邦,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巴蜀儿女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我们不仅重建了家园,更是重振了精神。感恩奋进是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处处涌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国人民的浓浓深情。感恩奋进,知恩报恩,已深深融进四川人的血脉之中。

  如今刚从汶川地震重建战斗中脱身的巴蜀儿女,又迅即投入到另一场雅安芦山地震的重建战场,坚强的四川人民是压不垮的,依然是昂着头、挺着胸!(邓尤福)

(来源:中青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