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马海燕)“如果我们的发展目的真正是为了惠及民众,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发展中破坏民众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而是赋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司法救济权,这将是保障公民环境权的最有效方式。”国家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唐丁丁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京师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力量,倒逼绿色转型。
人们曾经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向莫衷一是,如今寻求与环境油耗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主题,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构想,也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唐丁丁说,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远景规划,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同时改革和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二是构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进程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和绿色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经济体系。
三是以将来工业低碳体系为抓手,引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应积极制定绿色工业化发展规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四是构建绿色贸易与绿色投资体系,推动绿色转型。投资和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在谈到第五点“推动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力量,倒逼绿色转型”时,唐丁丁解释说,就是利用公众和社会的力量去推动企业、政府,去加快绿色转型。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调动公众积极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消费,推动整个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亦在同一场合表示,应当推进环境影响评价的民主公开决策,切实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他认为更加主动的公开环评领域政府信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同时更加严格把好环境准入关,对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