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五一”假期的尾巴,美国国家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新鲜出炉,其中外籍院士名单上赫然出现的中国籍科学家施一公,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前的5天,这位曾因“落选”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争议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还刚刚收获了另一份来自国际学术界的殊荣——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消息一出,国内学术界炸开了锅。舆论揪住施一公此次当选的顺序不放说开了去:未被中国的最高科学荣誉殿堂瞧上,却被国外的学术机构抢先一步捧上最高学术地位,一些人认为,这对国内院士评选不失为一个莫大讥讽。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通过中国媒体传出的“施一公入选院士是因科学成就”的声音,则更让这场热议多了些意味深长的味道。
面对热议,此前一向在媒体面前较为开明的施一公,这一次则显得十分低调,其好友、曾和施一起在《科学》杂志联合撰文公开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也未就此事发声。
2011年中科院院士评选中,饶毅和施一公两人一个折戟第一轮,一个止步于第二轮。双双“落选”后,饶毅随即宣布自己不再参选院士,对于好友施一公,他则撰写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文章为其鸣不平,文章提到,“中国方面的院士评选,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此次施一公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再次触痛人们诟病中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神经。甚至,有评论给出“风向标”的说法,即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认可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之后,中国方面的院士评选方才予以“放行”。
在施一公之前,就有中国籍科学家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已经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