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降价成游戏 地方景区地方定价是主因【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景区降价成游戏 地方景区地方定价是主因【2】

2013年05月02日10:09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提醒

  花招迭出的景点

  别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就在前几天,济源黄河三峡景区因推出“叫妈免费”活动,引来尴尬。一名年轻男子竟然带了五个“妈”去游览,他带的五个“妈”分别是亲妈、干妈、后妈、奶妈和姨妈,很多网友对这名带五个“妈”的男子大加鞭挞。透过问题看本质才是最明智的。这个小伙子会买不起五张门票吗?显然不是!这只是给玩文字游戏的景点上了一堂生动课。

  “门票经济”只是表面的繁荣,降低门票表面上看有损失,但是要看如何算透这笔账目,是死死盯着门票的高低,还是理智地算算大账?一者,门票的降低,类似于我们生意经中的“薄利多销”,在这种让利于游客的经营理念中,反而会因为人气的积聚,增加了门票的收入。二者,游客的来临会带来无形的收入,尽管这样的收入没有落进景点的腰包里,却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好处。“门票经济”不是一块肥肉,也早就该被抛弃,丢掉“门票经济”芝麻的小损失,必定捡来“人气经济”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大西瓜。

  真心为了游客好的话,很简单,无需搞这活动,那优惠,直接在节日期间降低些门票钱才是最实打实的。带“五个妈妈”逛景点尴尬了谁?看看谁的小脸更尴尬,更红彤彤就知道了!

  玩文字游戏的门票降价,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是那几块钱和十几块钱就会形成蝴蝶效应。百姓的钱“金贵”着呢,一分钱也不愿意乱花的。别让一张小门票阻挡了地方财源滚滚的步伐。弄不好,这个小门票还会砸了“经济发展”的大场子!不信,节后问问一意孤行的“凤姐”就会明了。郭元鹏

  辩白

  优惠令掺水

  别只怪景区

  政府“优惠令”刚刚下达,景区就耍起了花招,真可谓“颜之厚矣”。“杀鸡取卵”、“阴奉阳违”等词汇也成了网友对此种行为的普遍评价。不过,景区花招迭出,难道只是景区一方的责任?我看未必。

  景区在“优惠令”上大玩文字游戏,这与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不无关系。国民的旅游热情,仅仅靠少得可怜的“黄金周”才能得以释放。“黄金周”期间,国民旅游人次出现井喷式增长,而景区借这个机会,完全有底气无视“优惠令”,大肆涨价。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普通国民每年也就那么两三次出游时间,但他们的旅游需求却是很强烈的,景区价格之于强烈的旅游需求,边际效应显得极其微弱,门票价格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景区正是抓住了游客的这种消费心理,才有了“坐地生财”的底气。故而,景区耍花招,固然有其逐利冲动,但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地,游客“集中式休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景区“门票经济”的冲动。

  另一方面,仅靠临时性的行政手段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强制色彩浓厚的限价,还有可能引起市场型景区的逆反心理,将怨气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危害消费者利益。再者,将“限价令”、“优惠令”等行政手段强加在市场型景区头上,也破坏了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导致“市场不是市场,公益不是公益”的混沌局面,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景区“优惠令”含水,不能完全将板子打在景区身上。政府如何监督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地,如何制定长效稳定的旅游发展机制,才是整治景区乱象的治本之策。王言虎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