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10天·5年——李克强总理抗震全记录(图)【4】--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高层动态

24小时·10天·5年——李克强总理抗震全记录(图)【4】

■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许陈静 综合报道

2013年05月01日11:08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2013年4月20日晚,李克强在临时搭建的救援指挥部召开现场会。

    震区之夜,他的帐篷灯光明亮

    夜幕降临,一顶简易的帐篷在芦山县郊外的坡地上搭建起来。

    李克强一猫腰走进去,匆匆扒了两口吃的:“开会吧。”

    芦山县的供电还没有恢复,大家打开几支手电筒,就着微弱的光线,开始了第三次现场会。李克强提了6点要求,再次强调救人:“今晚,确保无一遗漏地进行排查、搜救,哪怕还有一个人活着埋在废墟里,也一定把他救出来。要抽调精干力量对伤员进行救治,重伤人员要及时对外转移,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还有,今晚9点前,电力部门要恢复供电。”

    会议结束后,听说有些临时安置点已经恢复供电,李克强马上要求去看看。21点左右,他到了芦山县中学,这里是一个较大的安置点,灯光亮了起来,许多人围坐在收音机边,听最新的抗震救灾消息。

    “收音机信号好不好?”李克强走进帐篷,问道。

    “还好。”

    “这是你们的帐篷?”

    “嗯,是的。”

    “晚上你们住这没问题?”

    “没问题。”

    “余震还是不断发生,家里面还不能回。条件差一点,但是安全第一。”

    “可以。”

    一群学生围拢过来,大声说:“我们很好,我们不怕,请总理放心。”

    李克强很是感动:“你们是希望和未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细心人留意到,从地震发生后,语速一直很快的李克强,在跟受灾的人们说话时,语速变慢了,声音变轻了,仿佛不忍心打扰劫后余生的、疲惫的人们。

    回到帐篷里,李克强度过了在震区的夜晚。半夜2点,有记者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整个互联网、整个中国为之动容——照片上,李克强的帐篷里还亮着灯光。人们无从探究总理在忙碌着什么,但这不灭的灯光和5个小时前县中学亮起来的灯光一样,点燃了废墟上的希望。光明在,希望就在。

    第二天清晨,6点多钟,李克强在帐篷里一张小桌上,就着咸菜,喝了一碗粥。“火速”吃完早餐后,不到7点,他走出帐篷。等候在外面的大批媒体记者一拥而上,当他们近距离看清楚李克强的脸时,一个词不约而同地涌上他们的脑海:辛劳。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不吝笔墨地描绘过这位57岁的总理是何等年轻;现在,他们再度不厌其烦地描述他的辛劳:余震不断、一夜未眠、声音沙哑。

    宵衣旰食,莫过于此。

(责编:杨铁虎、沈阳)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时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