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芦山地震救援:灾害反应从及时迅速走向科学高效--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原创稿库

专家“把脉”芦山地震救援:灾害反应从及时迅速走向科学高效

2013年04月24日12:55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盛卉)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23日召开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对策研讨。在研讨会上,来自各领域专家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对科学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做出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

专家们对芦山地震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快速反应给予充分肯定。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四川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主动的行动,更加有效的舆论引导,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善于从灾害中学习,从灾害中发现问题,从灾害中获得经验,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以下是专家发言摘编: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 李宗浩

李宗浩:非专业救援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加强空中救援

救灾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武警、消防、现场急救等一定要做评估,把伤员救出来,要安全救灾,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伤病员的一生,非专业救援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我体会,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因现场处置不当、抢救不当、转运不当造成截瘫。我认为我们在地震救援中就是八个字,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空中救援应该及时实施,这次我们的医疗队伍已经很充足了,但是伤员转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空中救援应该加强。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钟开斌博士

钟开斌:信息是巨灾应对的核心和灵魂 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

巨灾发生以后,信息必须‘上得去、下得来、判得准’,这次芦山地震发生以后,公共通信网络瘫痪,缺乏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综合信息体系,导致第一时间对灾情查明和快速研判受阻。信息是整个巨灾应对的核心和灵魂,通讯是“耳朵”,交通是整个抢险救援的“腿”,如果“耳朵不灵”、“腿不好走”,直接影响到救援的效率。

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根据灾情的客观情况,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好的物质消耗,较小的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个别地方救援力量供需不对称,个别地方救援力量过剩,救援队员有劲使不上,而有些地方救援力量无法到达。

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陶鹏

陶鹏:灾害反应从及时迅速要走向科学高效

我国的灾害反应从及时迅速要走向科学高效,我们的举国应急体制有非常强大的优势,有快速的动员能力,从地方到中央很快可以投入到灾害的反应当中去。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就在于干预灾难的不平等性,我国的公共政策对汶川和其他地区做了一些很好的执行。但是公共政策也需要很好的回溯性,就是针对累积的已有的风险,比如说汶川地震以后对房屋的加固。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张小明博士

张小明:尽快建立芦山地震中央级统一指挥调配平台与应急资源储运体系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救援效率。

现在物资进入灾区比较多,设一个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中心或者平台,志愿者去了以后不要自己去送,到了基地以后,由当地政府统一协调。

依托国家应急资源储备体系的现有基础,尽快建立芦山地震中央级统一指挥调配平台与应急资源储运体系,形成灾区全覆盖的应急资源储备网格化布局。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李明

李明:出台巨灾评估管理办法

造成(灾区)这种无序不仅是政府原因也有民间团体的原因,虽然政府要求不要贸然进入灾区,但还有很多救援组织仍然源源不断地去,包括我认识的民间公益组织也去。反过来说,政府也有责任,给社会组织提供的救援渠道不好,平时的宣传也不够。

目前缺乏一个制度化的灾害评估改进的体系,所以我就提出一个建议,是不是我们出台一个巨灾评估管理办法。因为各个预案里面都有评估的规定,但就是落不到实处。首先在平时对每个地方的风险进行一个简单的全面性评估,可以使当地领导了解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类型的灾害,历史上有什么灾害,应该储备哪些物资。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佘廉

佘廉:九个月以上要考虑永久性安置

关于临时性安置和永久性安置的问题。我们现在对灾民的安置,基本上都是临时性安置。但是这个临时性安置,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问题。

比如说三个月,这肯定是临时性安置的,而且三个月对气候的敏感度是比较低的,这个期限的选择是非常敏感的参数。六个月之内作为临时安置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这个地方如果要住九个月,就要考虑永久性设置。因为一个临时性建筑的建筑标准,以及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性的支撑,水、电、油、气、交通、通讯等配置要跟上,成本会很高。 

 

 

分享到:
(责编:盛卉、仝宗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