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芦山地震救援:避免盲目施救 加强后续风险评估--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原创稿库

专家点评芦山地震救援:避免盲目施救 加强后续风险评估

2013年04月24日10:0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4月23日召开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对策研讨。人民网记者盛卉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钟开斌博士 人民网记者盛卉摄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 (记者盛卉)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23日召开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对策研讨。专家们对芦山地震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快速反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救灾过程中如何有效管理灾区秩序,开展综合研判评估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芦山地震发生后,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派出专家工作组奔赴灾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一线情况收集与现场调研工作。在研讨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钟开斌博士代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结合前方专家观察和后方分析对这次地震救援情况做了综合报告。

中央和地方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

“这次芦山地震发生在四川,从目前整个抢险救援的工作情况来看,应该说我们还是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专家对芦山地震的黄金72小时救援做了如下分析:第一,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从非典以后这十年,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这五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包括部队首长,一些很重要的观念和理念深入人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已成为共识。与汶川地震时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军队的救援工作更加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第二个特点,充分依靠科技手段,进行专业救援、科学施救。这次芦山地震发生以后,大量的技术设备、装备,包括通讯、社会导航,直升飞机升空、航拍马上跟进,通过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准确地了解灾情、判断灾情,根据灾情情况进行灵活的决策和部署,提高了整个抢险救援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救灾的效率。

第三个特点,统一指挥、军地合作、依靠基层。这次地震发生以后,四川省地方、中央国务院、各部位,很快启动了应急响应程序,抗震救灾职责分工比较明确,中央和地方协调配合,逐步明确由四川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安排各方面的资源。这次统一指挥,军地合作亮点非常突出,职责分工很明确,协调有序。现在军队和地方之间建立了联合指挥部,进行分片分区救援。

第四个特点,主动沟通、把握节奏、引导社会情绪。在灾区,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政务微博等媒体沟通工作积极有序地展开,第一时间把抢险救援情况、灾情情况、伤员情况,把党委政府紧张有序采取措施的情况,给社会各界、灾区群众和国际社会进行发布,仅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就举行了五次。比较好地注意把握好领导人现场活动与相关救援活动正式报道做了一个平衡,把关注点放在救灾活动中,放在现场救援、人员的搜救和伤员的转运上面。

 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 应避免盲目施救

“巨灾发生以后,信息必须‘上得去、下得来、判得准’,这次芦山地震发生以后,公共通信网络瘫痪,缺乏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综合信息体系,导致第一时间对灾情查明和快速研判受阻。”钟开斌博士说,信息是整个巨灾应对的核心和灵魂,通讯是“耳朵”,交通是整个抢险救援的“腿”,如果“耳朵不灵”、“腿不好走”,直接影响到救援的效率。

“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根据灾情的客观情况,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好的物质消耗,较小的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个别地方救援力量供需不对称,个别地方救援力量过剩,救援队员有劲使不上,而有些地方救援力量无法到达。”钟开斌博士说,应避免盲目施救,应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地理地质地形等情况来决定交通、通信等是否抢修、如何抢修,避免因盲目抢修道路或赶任务而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钟开斌博士还强调,做好灾区秩序管理,减少因大量人员、物资涌入,导致对救灾不必要的干扰。这次地震以后,大量的媒体、志愿者和车辆的进出,给现场的救援增加了一些混乱。

灾害损失的评估马上要跟进,增设综合性应急管理专家

第一,进一步树立现代救灾理念和原则,中央和地方如何协调分工,部门与部门之间如何协调配合,让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发挥。

第二,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的领导行为,优化应急处置机制。比如现场指挥官的设立、现场指挥部的建立,现场的秩序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

第三,加强后续地震监测和相关地区的风险评估,防范因为次生衍生灾害导致的二次损失。

第四,秩序管理和安全管理。高速公路在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免费放行、保证道路通畅。优化交通管制,保证专业力量到灾区。在灾区附近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设物资转运站,接受救灾物资。

第五,综合研判和评估。目前灾害损失的评估应马上跟进,后续恢复重建的规划马上也要起草。目前到现场参与救援的特定领域专家较多,而心理、管理、法律等综合性的人才奇缺,建议国务院应急专家组增设综合性应急管理专家。

分享到:
(责编:盛卉、段欣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