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须更好"立" 阿房宫遗址公园请勿重蹈覆辙--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破"须更好"立" 阿房宫遗址公园请勿重蹈覆辙

2013年04月10日08:55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近日,陕西著名旅游景点秦阿房宫景区即将被拆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惋惜,这个花费2亿元才修建好的庞大景区仅仅运营了13年就遭遇“短命”,“为什么要拆,拆后这里要留以何用、该不该一股脑儿拆”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按照官方给出的解释,之所以要对现在的阿房宫景区下达拆迁通知,是因为阿房宫作为国家级100处大遗址之一,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建设,且现有景区和国家文物局制定的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有冲突,不能保留。保护文物我们并没有错,建一个遗址公园也未尝不可,但为了新公园不惜拆建现有完整景区的方式怎么看也显得“粗暴”了很多。当年为了短期经济利益酿成的今日悲剧,是不是该引起当下各地方兴未艾的人造景区热以反思?文物保护与商业利益的纠葛到底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到底如何才算合情合理?诸多问题,值得好好推敲。

  阿房宫景区让位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阿房宫景区 资料图

  【事件回放】

  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秦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阿房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阿房宫景区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2006年,这一景区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

  2012年5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新方案,经陕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报省政府审批后,目前正进行修改。根据规划,将以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为核心,建立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建成又一个国家级旅游目的地。

  2012年5月阿房宫景区收到一纸“拆迁通知”,景区失去了往日的繁盛,公司出现亏损,员工从350人锐减至100余人。目前公司正在洽谈能否在附近置换一块地重建景区。

  运营13年终遭拆除,巨大投资化为泡影,阿房宫景区的“短命”令人唏嘘。[详细]

  【纠葛再起】

  阿房宫景区遭遇拆迁事件后,有几个与此相关的纠葛点也随之浮出水面。

  纠葛点一:阿房宫史上到底存在与否?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的华美词句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阿房宫当年盛极一时,被项羽一把火烧成瓦砾,这是百姓对古时阿房宫的普遍认知。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幅阿房宫琼楼玉宇之画卷。

  在今日的阿房宫遗址旁,就坐落着一座依照人们想象而复建的庞大景区。

  “事实上,历史中的阿房宫根本没建成。”多年从事阿房宫考古研究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说。他同时介绍说,当年的阿房宫建设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建成了一个东西长1270余米,南北宽400多米的夯土台基。“这片台基占地面积巨大,现今上边有坟地、有植物,还有建筑垃圾。自然没什么可看性。” [详细]

  纠葛点二:拆除之后,又欲何为?

  1995年,三桥镇聚驾庄村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投资兴建了阿房宫景区。2012年,最新的《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依据新出台的保护规划,阿房宫景区现存三大问题以致必须拆除:一是景区部分建筑处于遗址保护控制区内;二是某些建筑超高;三是景区影响了遗址南北景观的视线通廊。

  景区被拆除了,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则是已被地方政府证实的下一步动作。而此举,是否会形成聊城等地“又拆又建”之类的文化浪费?“公园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整个项目也是纯公益性、社会性的项目。在遗址公园规划的2.3平方公里范围和原景区的拆除区域内,没有任何商业性的建筑。”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详细]

  纠葛点三:违规建筑为何长存13年?

  “当时的审批手续只是最高报到了省里,省里给出的意见也是‘请上报国家文物局’。可最后并未继续上报就动工了,这或许是景区最不合规的地方。”有关部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但他同时表示,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文物保护的理念并没有那么先进,而且该景区的选址、建设也都不在当时的遗址保护区范围内。毕竟那时候从法律层面看,它并没有违规、违章的地方。

  该知情人进一步表示,随着2007年考古工作的推进,遗址保护区划范围被扩大,景区的问题随之产生;而2012年保护规划出台才明确了其违规性质。 [详细]

  相关阅读:

  考古学家称阿房宫没建成:《史记》中写得很清楚

  陕西阿房宫景区耗资2亿建成 13年后作违建拆除

  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建 拟三年后免费开放

  西安拟建考古遗址公园 阿房宫景区才建13年就将被拆

  “阿房宫”为何短命

阿房宫景区一角

  随着阿房宫景区遭遇拆建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人们的质疑点集中在:为什么仅仅存在13年的庞大景区就要被拆建、既然当初知道是违建,为什么还能继续操作下去?

  大遗址保护的必然要求

  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开始建造的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四大工程”。地面遗存的主体“前殿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景区走向平淡截然相反,真正的阿房宫遗址迎来了考古热潮。2002年至2007年,国家考古机构通过考古调查和部分发掘,首次明确了阿房宫遗址范围,探明阿房宫遗址主体就是前殿遗址,面积约880亩,高7-9米,气势、规模及历史价值,都非山寨版阿房宫景区所能比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长期从事阿房宫考古工作,她说,阿房宫景区产生于想象,与秦始皇的阿房宫是两码事。近两年来,阿房宫遗址真容渐出,工程性文物保护呼之欲出,使阿房宫景区进一步失去了秦文化的魅力。[详细]

  生长于监督管理“灰色地带”

  1993年,经杨怀军联系,陕西人雷应魁计划投资建设的“阿房宫”,选址聚驾庄村,北距阿房宫遗址200多米。后来,项目租用了聚驾庄村200亩和西围墙村480亩土地。“租地期限从1994年到2014年,共20年,每亩每年租金1200元,每5年递增20%。”

  杨怀军说,当年建设阿房宫景区,征求过西安市、未央区相关部门意见,还请文物部门设计过。对此,记者咨询了西安市文物、旅游部门,均表示不清楚阿房宫景区项目当年建设管理情况,不过,“阿房宫”未在真正遗址本体保护区,不违反当时遗址保护规定。作为租用集体土地的“村级项目”,是在监督管理“灰色地带”成长起来的。 [详细]

  折中方案因遗址公园规划亦不可取

  据介绍,阿房宫景区是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的,当时的文物保护只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当时全国兴起主题公园热,农民企业家雷应魁成立了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在遗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护区上租了680亩地,建立了这个历史公园式景区。”

  不过到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十五届世界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李军认为,“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阿房宫作为国家级100处大遗址之一,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建设。”

  既然原景区投入这么大,能不能依靠整理改造,通过“再利用”的方式融进大遗址公园呢?

  “这可不行,因为和国家文物局制定的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有冲突。”李军说,景区处于限高8米的建设控制区,但现有的建筑超过30米,且位于遗址正南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与南山之间应该有个视觉通廊,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宫南北通视,现有的公园景观必须拆除。

  眼看本月底就要把公园停营移交,雷应魁很不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建设的”。但他也坦言,从大方面来考虑,这是必走的路。“小项目服从大规划,就希望拆除后管委会能给公司重新划一块地,让企业转型,解决后续发展。”对此,李军也表示目前正在请有资历的第三方评价公司对地面附着物进行评估,给予适当补偿。 [详细]

  相关阅读:

  阿房宫之哀当鉴

  即将拆迁 “阿房宫”为何短命?

  “阿房宫”为何短命?

  谁在制造短命的"阿房宫"?

  考古遗址公园,请勿重蹈覆辙

阿房宫遗址

  【13年前,文保让步经济发展】

  运营13年终遭拆除,巨大投资化为泡影,阿房宫景区的“短命”令人唏嘘。当年建景区时,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资做项目,开发商想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但经济发展和现实需求,终究与文物保护发生了冲突。

  这样的碰撞,不只发生在阿房宫。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拥有大量文物和古遗迹,尤其是规模庞大的周秦汉唐四大古都遗址更令人艳羡。不过,由于这些古老遗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易破坏难考查,同时地域大占地广,使大片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土地无法安排大型建设和市政工程,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交锋”关系。 [详细]

  【13年后,请勿重蹈覆辙】

  声音1:

  如今,阿房宫遗址上又要破土动工,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难题再次摆在眼前。“从2004年起就请陕西省文物局下属的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由于中国社科院考古工作的持续进展和当初秦人建成阿房宫与否的争议,直到2012年初才基本完成。”李军说。

  据介绍,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决定采用城市公园和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计划3年内建成2.3平方公里的考古遗址公园,完整保护古迹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同时,在外围共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区,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高端地产等来拉动经济。

  为了不再重蹈阿房宫景区的“短命”覆辙,去年管委会还首创“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研究”和“国内外遗址公园比较”,在慎重的调研基础上才正式启动具体规划。“就为提高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它更长寿。”李军强调说。[详细]

  声音2:

  之所以说一个“拆”字如此轻松,无外乎是现在急于将未来挣钱价值更大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推出的有关政府部门看来,山寨的“阿房宫”反正是个“没出生证”的野孩子,想让你“活”你就“活”呗,想让你“死”你就得“死”,反正投进去的银子不是自家掏的腰包,化成东流水也不心疼。

  根据西安市的《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新方案,在秦阿房宫遗址上将建立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畅想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命运又将会如何呢?但愿它们能:长寿。

  声音3:

  13年前,地方政府因招商引资提升片区发展,开发商想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13年后,景区经营惨淡,开发商思转型;地方政府规划大发展,更重要的是旧景区与新的文物保护理念相冲突,非拆不可,真是建有建的理由,拆有拆的道理。作为外人,除了当看客,只盼明析阿房宫之哀,望后来者为鉴。

  一哀有形建筑之短命。投资两亿元的建筑说拆就拆,无人为浪费受罚,谁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买单?二哀无形规划之短视。如果说普通老百姓缺乏文物保护的前瞻性眼光,当年为项目“背书”的有关部门是否想过景区今日之命运?三哀政府信用之减弱。当年投资人是“拿到市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市计委的立项报告和市文物局的动工函”才租地开工的,没想到政府一纸“拆迁通知”,竟将一切化成虚无。

  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现在的遗址保护条例肯定也不是至善至美的。若干年后,修订是必然,那么到时候又该如何办?不妨提前多想一想。 [详细]

  编后语:

  13年前的违规操作,或许已经为今日的阿房宫景区遭拆埋下伏笔。但人们依旧对推倒重来的考古遗址公园保持谨慎态度。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历史观,又该如何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文历史保护之间做出正确、恰当的抉择,或许并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破,是为了更好的立。既然选择破,那在立新之时,请慎重处理二者的关系,切勿重蹈覆辙。

(来源:新华时政)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