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院士”5000 “国际科学研究院”大卖院士头衔--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一个“院士”5000 “国际科学研究院”大卖院士头衔

2013年04月01日08: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一个“院士”5000元,但主管单位却不存在

  78岁的南昌洪都集团退休干部龚秋声在2012年6月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自称姓张,是国际科学研究院北京办事处的一名主任。张主任告诉他,国际科学研究院是美国独立注册、政府资助的国际科学界荣誉性及科研咨询机构,2007年在北京成立办事处。今年分配给中国的仅有两个院士名额,这比去年中科院增选51位院士名额还要少得多,并邀请他参评今年的院士。

  这名每月退休金1646元的老工程师一直自诩为民间科学家,先后申报过20多项专利。他将个人资料发了过去,很快,便被通知“评选上”了。

  同时被告知的是,“需要交5000元通联费”。汇去通联费后不久,龚秋声收到了一本院士聘书和一本证书,都盖着“国际科学研究院”的大红印章,注明颁发于2012年6月。聘书上写着“龚秋声同志:兹特聘您为国际科学研究院院士”;证书上则贴着龚秋声的照片,并盖有钢印。

  就是这个听起来似乎比中国科学院还要高一个级别的“国际科学研究院”,经记者调查发现存在诸多疑点:其声称的上级单位美国科学促进会表示与其并无关系,而成为客座教授或院士,似乎只需要交纳几千元的“通联费”。

  明码标价的“院士”和“客座教授”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欧阳培受聘为“院士”的过程几乎与龚秋声完全相同。早在2007年,他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国际科学研究院的邮件,在交过4000余元“管理咨询费”后,他便成了这个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2012年11月,国际科学研究院又发电子邮件给他,称“美国总院”每年“新增7~8名院士,今年要在北京成立分院,特在中国增补两个院士名额,欢迎他申报。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与龚秋声一样的聘书和证书。

  在加入国际科学研究院的5年里,欧阳培每年都受邀参加该院举办的活动,一般都是在北京某酒店里举办2~3天的论坛,要交1000~2000元的会务费,而往返北京的交通费、住宿费则都是自己负担。

  记者看到,在“国际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的“简介”中,称该研究院有特聘客座教授57名;在网站公布的“人才队伍”名单中,则有客座教授217名。

  当记者致电国际科学研究院北京办事处求证时,对方表示,研究院现在已经有近1000名研究人员受聘,网站上只公布了一部分,因为“一些老师自己有要求,不希望公开,比如一些企业里的老师”。

  而针对如何能成为研究员或客座教授的问题,对方则说:“有名额的时候才能办,没名额的时候,交了通联费也办不了。得把材料发过来,我们这边看了,觉得还可以,才让您受聘。”

  在2011年,一则名为《关于2011年增补“客座教授/研究员”的通知》的“国际科学研究院”红头文件中称,“经国际科学研究院研究决定,2011年增补客座教授32名,目前筹备聘任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提到了“客座教授”需缴纳通联经费1900元,“研究员”需缴纳通联费1300元,“均为终身制”;“申请地方行业分院或示范基地,则需缴纳一次性管理费用8600元”。

  2012年10月,被曝出毕业于野鸡大学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杜文忠(见本报2012年10月22日报道《桂林一高校副教授被指“野鸡大学”毕业》),其简历中的一个头衔便是“国际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杜文忠称,他是被邀请为“终身研究员”的,自己并未为此付费。

  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证实,杜文忠的确为终身研究员。

  而当记者以普通咨询者身份致电该院北京办事处时,对方则表示,目前正在开展客座教授、首席专家的申报,今年新增补了10个名额,现在还有几个名额空缺,“只要提交个人资料就能参评,需一次性缴纳几千元的通联费”。

  这名工作人员还透露,以后参加研究院组织的活动都需要自己缴纳会务费,“比如会务费是五六千元,您有些承担不起的话,还可以向院里申请活动经费补贴。”

分享到:
(责任编辑:盛卉、仝宗莉)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