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轩深情告别黑龙江:有探索,有欢乐,有遗憾,但不后悔--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各地要闻

吉炳轩深情告别黑龙江:有探索,有欢乐,有遗憾,但不后悔

2013年03月22日06:54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来到了黑龙江,中央给了我一个十分广阔的舞台。我在黑龙江工作的这五年很充实,有探索,有欢乐,有遗憾,但不后悔。我感谢黑龙江,感谢黑龙江人民!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希望,看到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可能,看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看到了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康庄大道,更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曙光。

  20日下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关于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变动的决定,吉炳轩主持会议。

  受中央的委派,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吉炳轩同志不再兼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王宪魁同志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陆昊同志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吉炳轩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他说,宪魁同志是省委、省政府这些年重大决策部署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接任省委书记顺理成章,也是众心所望,这对保持黑龙江的政治稳定、工作连续是十分有益的;陆昊同志到黑龙江来工作,使黑龙江的领导班子更年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更充满希望。家毫同志到湖南工作,担任省委副书记,这也是从黑龙江走出去的干部,是对黑龙江的肯定和鼓舞。十分感谢中央组织部对黑龙江的关心和支持,使黑龙江能够走出去更多的干部。十分感谢五年来全省各级干部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前任良好工作基础上,在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好路子,改善了交通、水利等生产环境和条件,铺开了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摊子,大规模进行了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大力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拉开了城市建设的架势,城乡面貌有了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我为之兴奋和高兴。在这五年里,我不仅看到了黑龙江的巨大潜力,更看到了黑龙江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特别是我在这里找到了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路子,看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希望,看到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可能,看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看到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康庄大道,更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灿烂曙光。

  吉炳轩说,我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能耐,是中央对黑龙江的肯定和褒奖。我感谢中央的信任,感谢黑龙江广大干部群众辛勤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吉炳轩说,转眼间,我来到黑龙江工作已经五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年,而真能干些事情的又有几个五年?我已经六十出头,进入了耳顺之年,什么样的话也都能听进去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我很清楚,日月常在,人生苦短,我已经没有机会再重回这个舞台了。工作还要干,而且还会尽心尽力地干,但毕竟岗位不同,责任不一样了。

  吉炳轩饱含深情地说,我出身农民家庭,而且自己也是一个农民,我祖上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以说是农民世家,没有一个从政的。新中国成立,共产党执政,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我是我们家第一个从政的人,这是托了党的福。我感谢党,始终抱着报恩的情怀。我做过人民公社社员,拿过工分,从半劳动力,到全劳动力,干一天活6分、8分、10分都拿过,也是一步一步熬成了壮劳力。我担任过生产队长、大队干部、人民公社的办事员,后来走上了公社书记的领导岗位,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这些工作全在地方,全在农村,全是同土地打交道。我知道中国农民的累、中国农民的苦、中国农民的难,知道农民是处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我知道“三大差别”这一社会的最大不公,我知道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农民一家一户这种生产关系的最大弊端。我更知道中国农民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知道中国农民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贡献不单单是粮食、土地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肉蛋奶菜,他们为共产党政权的建立贡献的是生命。我了解农民,因为我就是一个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贫困,但我更知道农民的勤劳;我知道农民的质朴,但我更知道农民的可敬;我知道农民的悲愁,但也更知道农民的欢乐。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愁,为什么忧,为什么乐,为什么喜。我憎恨天下不公,我憎恨城乡差别,我憎恨一切坑农害农而不关心农民的行为。我立志为改变农民的命运而不懈努力。

  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吉炳轩动情地说,走进党政机关工作不是我的本意。我爱好读书,想当教师,也教过短暂的书;我喜欢考古,爱好历史研究。但命运使我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也就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就是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解决人间不公问题,努力使城乡的差别小一些,使中国农民、中国工人这些劳动人民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些,仅此而已。我经常想,人从娘胎里出来都是一样的,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力,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从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了不平等的人生。家庭、地理、城乡等,决定了一个人的、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未来人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袁悦、苏楠)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