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林加者在温州与父母妹妹合照
2002年,林加者和他的团队来济南参加旧城改造项目,开工现场
他生于法国,却长于中国;他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法国人;他会讲地道的法语,也能说一口流利纯熟的汉语;他长了一张高鼻深目的洋面孔,但在内心却从未忘却自己是中国人。他,就是现任中国侨联、山东省海外顾问,法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法国华侨华人协会”的第15、16届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林加者。面对我们的采访,这位年过花甲的著名老侨领,依然精神奕奕,潇洒热情的跟我们分享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见识了这位中法混血侨领身上的魅力:法兰西人的优雅、从容和浪漫,还有中国人的聪明、勤劳和能干。
坎坷童年,传奇人生
悲莫悲兮生别离。1946年生于法国的林加者,如果不是因其父亲思乡心切而决定回国发展,他或许会拥有一个更为幸福的童年。然而自从一岁时被父母带回中国,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折。
1949年,法国领事馆紧急动员所有法籍人士回国,林母被迫返回巴黎。就在临别的码头,林加者的父亲却把他留了下来,因为祖父舍不得唯一的孙子。年幼的他只得和母亲暂时告别。谁料,这一别就是15年,从些改变了他的命运。
林母离开中国后,祖父在当地又为林父娶了妻子。这位林加者同样称作妈妈的继母,接连给他添了4位弟、妹,母爱渐成他的奢望。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林加者只上了两年小学,不到10岁就干起了放牛、砍柴、割稻等体力活。艰苦的体力劳动磨练了林加者的意志。
1960年以后,林加者通过各种途径,才得以与远在法国的生母取得联系。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半年后,拥有了中国护照和法国护照的他来到法国,与母亲相聚。临行时,家人送给林加者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
法国,对一直生长在中国乡村的林加者来说,无异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法语,母子阔别重逢,竟无语相对,平时的沟通都要借助手势和别人的翻译。为了居留方便,他听从母亲的劝告加入法国籍,但却一直珍藏着中国护照。后来,林加者应征入伍。行伍的经历,让他有机会广泛接触法国人,然而更大的收获却是在军营中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具备了融入法国社会的基本能力。
而在中国和法国都没有正规上过学的林先生,拥有一种奇特的本领:法语和汉语他都能够听懂和认识,但却不会写。不仅如此,在看报纸时林先生还能挑出错别字来。在我们都为此感到惊奇的时候林先生还不忘幽默一把:“当然,‘我爱你’还是会写的。”林加者自豪的说,他的太太就很佩服他,从没进过法国的学校,却能认出一些在法国学了几年法语的太太都不认识的字。
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素有敢闯敢拼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林加者身上得到了印证。林加者创业是从与人合开一家小饭馆开始的,但由于时运不济而失败。1970年,他又在巴黎市中心犹太人聚居的庙街开了一家围巾、手套和领带批发店。由于资金少、名气小,没有什么客人上门订货,为开拓市场,林加者只好亲自寻找客户并登门送货。然而,这一举动却无意间开创了华人在法国“巡回送货”的先河。
他常年开着那辆破旧的货车,巡回给法国各边境省份的客户以低廉的价格送货。路途的遥远、工作的艰辛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激起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吃不起饭馆,他喝凉水啃干面包;错过旅馆,就在车上凑合一宿。这种游牧式的经商方式,他一干就是5年。5年后,他用赚到的“第一桶金”成立了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很快,事业兴隆起来,写就了一段法国版的华人奋斗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