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两次卧底揭秘黑职介乱局:巧立名目榨干每一分钱【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记者两次卧底揭秘黑职介乱局:巧立名目榨干每一分钱【2】

2013年02月26日09:08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软硬兼施拒不还钱

  被骗后,回来要钱的求职者往往会被痛打一顿,更多的则是被留下来成为一名没有底薪的黑职介业务员,从被骗者变为行骗者

  一旦骗钱成功后,求职者就会被小车带到一些较远的工厂门口,他们往往都不能进厂。即使进厂,也和这些黑职介无关。

  被骗后,大部分被骗的人都不会回来要钱,主要是担心回来不仅没要到钱,反而被打一顿。在记者卧底的时候,有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被骗了身上仅有的100多元钱,然后被送到一个很远的工厂。发现被骗后他步行了七八个小时回来要钱,随后他被“李经理”带到了办公室,关上门后不多久就听到了一阵打骂声。

  后来,“李经理”得意地描述:“一进门我就一脚把他踢趴下了,把他打得跪地求饶,后来他给我磕头说实在没钱了,我才还了他30块钱让他滚。”

  除了打,黑职介更多的则是让那些被骗者留下来做业务员,因为业务员没有底薪,多一个人并不会增加成本,做业务员不久,就会有人告诉他们这是专门骗人的黑职介,绝大多数人都因为害怕而逃跑。

  赵先生也向记者表示,他被骗后曾回来要钱,但是对方只让他留下做业务员,后来他报了警,但是警方到现场后告知他那些收据和合同都没有公司的信息,不能作为证据,最后他一分钱都没拿回。

  据记者观察,一般被骗后回来要钱的人不超过10%,这些人里能要钱成功的只有五分之一,几乎没有全额要回的,能要到钱的要么是一些老人和女人,中介怕惹事所以还钱,要么则是一些带了一大堆人来闹事的。

  记者曾向李波表示担心,害怕到时候被警察抓走,他不屑地回答说:“我干这一行两年多了,从没出过事,即使被警察带回去了,他们也没证据,一般当晚就能被放出来。”

  通过李波,记者了解到,这家黑职介是“李经理”也就是李云飞从李跃召手里承包过来的,在霄边第二工业区里面还有一家属于李跃召的总公司,以前还有一家公司,后来由于年初时候的打击行动被迫关掉。

  随后,记者在霄边第二工业区的下川巷1号附近找到了总公司,门面周围的墙上也贴满了工厂内部的照片,还写着“诚信为本”之类的标语,同样也没有公司的名称。

  本月20日,记者再次卧底位于长东路口的这家黑职介,这时老板已经换回成李跃召,所有业务员也都换了一遍。由于记者有过经验,所以带起了几个刚刚被骗进来的业务员,在记者告诉他们这是黑职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因为恐惧而走了,被骗的钱也没有要回。

  和去年9月相比,这个黑职介行骗的手段依然没有改变,甚至连之前使用过的招工板都没换过,不同的是李跃召更加小心,他要求不要骗老人和妇女,“稍微一出事就麻烦了”。

  由于正是农民工返城找工作的旺季,被骗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以本月20日和22日为例,两天被骗金额就分别达7000元和10000元,最大的一笔金额超过5000元,一位叫王虎的业务员4天就拉了一万多。据一位负责账务的前台介绍,在元宵过后的高峰期,两家店每天的总业绩估计能有两三万。

  记者曾问过李波有没有想过换一份正当的职业来做,他表示:“过年那一两个月就能赚到别人一年赚的钱,为什么要换,并且现在已经玩的懒了,再也没心思去做那些苦活了。”

  记者观察

  多部门联合执法才能形成更大威慑

  据记者了解,黑职介在东莞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20年,是揾工难最开始的产物,一直盘桓。现在,虽然劳动监察部门曾多次打击,但一直未能将这个阴影从求职者头上抹去。为什么这些黑职介能生存到现在,且不断有人上当受骗?记者观察,一方面是劳动部门的打击面临猫捉老鼠的困局,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劳动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劳动监察干部介绍,黑职介的违法成本极低,封查一家店根本没什么作用,即使是被吊销了许可证。以记者卧底的这家黑职介为例,损失的也只有几张桌子和椅子。一打击,它就换个名字,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重新登记注册,干回“老本行”。

  另一方面,劳动市场的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以前,黑职介往往直接打着中介名义招工,2008年后被集中处理,于是又以劳务派遣公司的名义开始继续行骗。数据显示,新劳动法实施之前,东莞从事劳务派遣的公司不到50家,而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后到现在,东莞已经有近千家劳务派遣公司,而很多黑职介都会有正规的劳务派遣的经营牌照。经营牌照由工商部门核发,在核发前只需要满足《劳动合同法》内诸如注册资本不少于五十万元的条件就行,只要符合条件的,工商局就必须要颁发牌照,不需要劳动部门的审核。

  这样就给一些黑职介留下了打着正规公司旗号行骗的空间:它们不需劳动部门发牌就转化成劳务派遣公司。虽然工商部门有规定劳务派遣公司不能从事职业介绍,但对于普通的求职者来说,其中的区别很难分清。

  对此,广东正大方略律师所律师李桐样表示,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对方的资质,劳务派遣公司是没有职业介绍的权限的,最好直接到工厂办理相关手续,如有疑问应前往当地的工商部门查询有关明细,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当地劳动、工商和公安部门同时投诉,必要时可申请司法援助。

  李桐样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特别是在一些工厂附近做好警示工作,劳动部门应当牵头做好联动工作,联合工商和公安部门,保证调查取证时的力度,获取更多的有效证据,对违法者形成更大的威慑。“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独立的中介法,应尽快完善有关劳务方面的法律规定,让劳动监察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得力,从根本上完善劳务方面管理制度”。

  李桐样还表示,对于违法者流窜作案,除了建立黑名单外,还可以尝试将其纳入诚信体系的建设中去,让违法者受到更大的社会约束。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