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均衡:让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消弭
2012年,山东冠县全县18个乡镇(街道)754个村庄全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体化。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2.5亿元的学校建设资金,这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56.6%。
根据规划,冠县要实现每个乡镇都建成一处高标准的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18个农村学校全部消除危房;全部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60%的完全小学的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到国家配备标准;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教师培训,新补充教师一律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第一线。
“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资源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冠县教育局长董建国说。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就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为每一个适龄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使其接受有一定质量保证的、大体相当的教育,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这是针对我国现实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更是消弭城乡教育差距的基础措施。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均衡的创新思路与方法不断涌现。湖北丹江口市将全市23个乡镇划分为7个教育协作区,潜江、仙桃等地探索实行一校多点办学,“区域一体化”管理;山西朔州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撤乡并镇、移民并村以及全市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建设总体规划。
由点及面、由面成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就在各地的积极探索中,日渐有了格局、形成气候。在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通过远程教育,分享城市学校的优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