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衙署前门”正在维修中。 小图:老濮凉粉店的生意很红火。本报记者梁超摄
青弋江挽起长江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安徽芜湖。芜湖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近代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孙中山曾称芜湖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如今,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原本悠长的巷道多已变成宽阔的街道,独特的徽派砖木建筑变身为鳞次栉比的大厦。今天的芜湖,已然从鱼米之乡变为跨江建设的现代化滨江都市。
本报记者梁超
花街的老濮凉粉
自2005年我去南京读大学起,常年在外已经有8个年头。每次回家,除了看望亲朋好友,去东门花街吃一碗老濮凉粉则是雷打不动的项目。
虽说是凉粉,但老濮家的凉粉得在大平底锅中炒热了再吃。最初老濮只是挑着一个烟火缭绕的木挑担,一头放着碗筷作料之类,另一头是炉火,上面支着大大的平底锅,锅里滋啦啦炒着的就是凉粉。那个时候老濮才17岁,挑着凉粉担子在东门沿街叫卖。这一卖就是78个年头。
如今老濮凉粉的经营者是老濮的小儿子小濮。
凉粉的挑子依然在,只是身后多了一间十多平米的店面。上世纪90年代初,小濮在东门街口盘下这个店面,摆上几张桌椅,成为了坐商。老濮凉粉的凉粉都是自制,小濮的家中仍然有一口口制粉的大缸。白色的凉粉切成薄片,放进平底锅里热炒,凉粉出锅盛碗时,小濮飞快地浇上酱油、米醋、麻油、水辣椒、大蒜汁、虾仁水,最后撒上一把香菜碎末和咸萝卜丁。香气扑鼻而来,让人胃口大开。
我的好友小文奔赴东门,为的就是尝这一碗吃了十多年的凉粉,“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吃,虾米、萝卜、香菜、辣椒加上有弹性的热乎乎的粉,特别好吃。而且正月初一,一家小吃店仍然开门营业,真心感动”。小文和我一样,离家读书已有8年,其间赴美求学,异国他乡的日子,她更是想念这一碗热乎乎的炒粉。
如今老濮凉粉已经是芜湖十大名小吃之一,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曾经劝小濮将门面扩大,做成连锁。然而小濮却仍然固守着东门的破旧门面,“不是没想过,但是觉得自己没那么大本事,还是安安心心做好这一碗炒粉,知足常乐就好”。
衙署前门拆中留
随着城市的发展,芜湖市政府将大力发展城东,东门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规划,原有的街道小巷都划入了拆迁范围,老濮凉粉的店面也属其中。“我们在不远处租了一个门面,就十米远,希望还是能迁回来,怕大伙找不到。”小濮说。
老芜湖其实很小,东南西北四门围起一个长宽都约两三个公交站距离的四方区域。这里曾经街巷交错,屋子是向上或向里延伸。镂花窗棂因为马头墙和黛砖青瓦的掩映,就含蓄蕴藉许多。在这里度过童年的小文,对东门充满美好回忆,“这里是芜湖的老城区啊,有青石板路,屋子里有天井、黑瓦、阁楼、木楼
梯,路两边有老式排水管”。在小文的童年里,她曾经在街巷中看过大人杀鹅,在馄饨摊吃过美味的小馄饨,在铁匠铺看人打铁,在幽深的巷道中还有一座城隍庙,“它就是还会出现在我梦境里的湿嗒嗒的江南雨巷”。
如今东门老城区已经拆空了一大片,马路两旁老住户的墙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有的已经人去屋空,墙倒砖碎。有的屋外还挂着过年腌制的咸肉,偶尔大门打开,白发苍苍的老妪走出来到街市买上点菜。巷口两三个老人执棋对弈,沉浸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
在这一大片拆迁地块中,有一块区域用围挡给拦了起来,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这里就是周瑜的点将台。多少年来,几代芜湖人也都沿袭着这种称呼,然而周郎是否真的在此升帐点将却一直没有典籍佐证。如今这里进行维修,从标示牌上我才知道,从小到大我一直称为“周瑜点将台”的其实是“衙署前门”旧址。“衙署前门”就是以前县衙门的前大门,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虽然高高的标示牌已经标明了“衙署前门”,但是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的老芜湖人仍然亲切地称为点将台,小濮就说,虽然拆了那么多,但是有些老房子老建筑保留下来,“一个城市总要有点老东西,才有念想”。
商业化的古老长街
与小文眷念东门一样,我父亲对于西门也有着很深的情感。父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从小住在芜湖的老西门口,那里有老芜湖最繁华的商业街——长街。
长街早在明代中叶已经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父亲说,解放前家中在长街有一家店铺,经营纸张生意。
在父亲的记忆中,长街是绵延不绝的青石板路,多少辈的常客过客来来往往,石板被磨得异常光滑。而长街的沿街两侧,都是些两层砖木结构的徽式小二楼:山墙翘角立兽、黑砖黛瓦粉墙、马头墙、镂空雕花的木窗。店铺林立,市声若潮。这里最有名的店铺要数著名徽商阮弼开设的大染房,是当时芜湖的浆染巨店,被史学家翦伯赞称为明代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父亲则记得芜湖百年老字号张恒春药店也是在这里起步,“这长街紧挨着青弋江,江口有码头,那个时候真的是商家云集”。
而今长街已变了模样。父亲说,当年城市发展规划,长街里那些徽派小楼全部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新徽派商品楼,而老字号的店铺都已消失。曾经“市声若潮,至夜不休”的长街成为了小商品批发市场。步行街、新时代商业街、汇金广场、滨江公园已经取代长街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提起十里长街的消失,老芜湖人都很遗憾。“那悠长的巷道,独特的徽派砖木建筑,真的是拍电视都搭不出那样的景致啊”,但也许唯一未曾改变的是徽商那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意经。
■手记
新城不能没有记忆
长街只是我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这次春节回家,我发现熟悉的芜湖开始变得陌生,我的小学已经拆迁,我熟悉的公交车已经改道,而万达广场进驻芜湖,全市东南西北都有在建的高层商品楼,宽阔的马路上建起了大型过街天桥,街头多了很多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朋友约我见面的地点,几乎都是我未曾听过的。芜湖越来越发达,长江二桥获批要动工建设。宁安铁路也在火热施工中,而新火车站芜湖南站则是一号工程。
看着家乡越来越发达,心中自有喜悦之情,然而我担心芜湖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却没有记忆,没有成长的痕迹;我更希望我的家乡在大步前进的同时,能够保留“衙署前门”等历史记忆,留住江南小城曾经的印迹。曾经的鱼米之乡不消失,新兴的滨江之城才会更加美好。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