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村的专业蔬菜基地点亮了粤北山区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资料图片
前溪村扶贫方法
产业支撑扶贫,用蔬菜专业基地带动长效脱贫;
基础建设扶贫,建灌溉渠、垃圾池、休闲广场、对校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入股分红扶贫,入股扶贫电站保障固定收益;
培训就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子女免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并转移就业;
社会保障扶贫,帮助全部贫困户购买新农合;
社会参与扶贫,联合省内卫生机构开展扶贫健康工程……
位于粤北韶关乐昌市长来镇西北面的前溪村下辖8个自然村,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8000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是粤北山区典型的贫困村。但现在,按照长来镇镇委书记肖永剑的说法,前溪村已经从该镇最穷的村转变为如今全镇人都梦想的村。
3年巨变,背后离不开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帮扶。2009年开始,在省府办公厅的帮扶下,前溪村寻得了可持续的致富发展之路,完成了由“落后贫困村”到“美丽新农村”的蝶变。
生态农业扶贫全省创新
走在前溪村,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伫立在村道两旁,一根根滴管整齐有序横贯蔬菜基地;在乡村小路上放眼望去,一块块产业基地竞相比武,一棵棵蔬菜在田里竞相微笑……这在3年前难以想象。那时的前溪村,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庄一片破败。
“我们的扶贫不应立足于简单的帮助脱贫,而是要保证3年扶贫‘双到’结束后农民有长效致富的路子。”省府办公厅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松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为增强前溪村的自我永续脱贫能力,省政府办公厅从帮扶之初便选择走特色农业、现代生态农业“双轮驱动”的新路,充分发挥前溪村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扶持农业特色化发展。其中,尤为重视引进高新科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通过建设天敌工厂,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建设沼气池,用沼气液来施肥和灭虫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不仅生态环保,而且自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在前溪村乐溪谷有机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园,一些农业工人正在用特殊技巧收割鲜嫩的菜心,一些人正在操作大棚电动遮阳网,这些方法在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业种植方法中闻所未闻。他们大部分是前溪村村民,通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转变成为现代农业工人——这便是乐溪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鲜活反映。
现在,乐溪谷以公司经营、农户入股模式进行运作,已建成生态农业基地近1000亩。
在这之前,很多前溪村村民以为扶贫工作肯定逃不过“一扶就脱贫,一放就返贫“的怪圈,但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扶贫工作组却真正帮助他们“彻底扶贫”、“永续脱贫”。
让扶贫工作组意外又欣喜的是,他们建设前溪村专业蔬菜基地给了长来镇镇域经济发展启示。肖永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目前长来镇已经准备借鉴推广前溪村的经验,把长来镇打造为蔬菜专业镇。
“机关中的机关”农村工作赞
在大家的既有印象中,省府办公厅是“机关中的机关”,“远离乡土”。但扶贫工作队的农村工作方法,却让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方法在修路时得到体现。张村和湾弓村是前溪村的两个自然村,两村因历史土地的权属问题十几年以来纠纷不断,镇里、村里的村道硬底化计划都因此不得不放弃。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后,工作组制定了一个策略:向张村村民强调此次修路不涉及土地权属问题,只是将原来的道路由泥路变成水泥路,目的是为了方便湾弓村村民行走,并不改变其用途和权属。同时,为了进一步平衡张村的利益,也计划将张村村内一条原计划下半年硬底化的巷道提前开工。
对此,省府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组领队梁松说,曾经在梅州某县挂职副县长的经历教会了他很多基层工作方法。“在处理村民族群之间利益矛盾时,要从复杂问题中走出来,在繁枝错节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灵活运用求同存异和利益平衡两条原则,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事在扶贫工作组3年的帮扶中比比皆是。
“省府办公厅扶贫工作组将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带到了基层班子,同时,前溪村民风得到极大改善。一个全镇最落后的村成为了全镇人的梦想之村。如果没有省府办公厅的帮扶,前溪村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变化。”肖永剑说。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发自韶关
实习生 陈思勤
策划统筹:谢思佳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