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禁酒 正当其时(下大决心改进作风·“禁酒”观察)--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落实“八项规定”、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形成良好氛围,专家建议——  

公务接待禁酒 正当其时(下大决心改进作风·“禁酒”观察)

本报记者 朱卫禄

2013年02月08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核心阅读

  专家学者认为,公务接待禁酒体现着廉洁从政的公共价值追求,其正当性毋庸置疑。社会心理的调适、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制度建设的引导。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好的制度要管得了、管起来,更要管下去。就像禁止酒驾,形成共识、严格执法,已使“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自觉选择。

  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和部门出台简化公务接待措施,获得好评,其中包括公务接待禁酒。例如中央军委印发十项规定向全军下达“禁酒令”,海南省推行首个省级地方版“禁酒令”。

  从禁酒开始改革公务接待,近期这一话题受到关注。如何看待公务接待禁酒、实行“禁酒令”又需要怎样的制度设计?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宏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吴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周帆。

  “禁酒”有利于培养现代行政文化

  问:如何看待公务接待禁酒这一建议?

  周帆:公务接待禁酒,无论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奢侈浪费的要求,还是从廉洁从政的公共价值追求来看,其正当性都毋庸置疑。公务接待是财政开支,应该以“最少够用”为限,饮酒原本就不该属工作餐范畴。同时,禁酒对公务人员的个人身体健康也是有益无害的。可见,公务接待禁酒与公共利益一致,符合公共价值,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  

  杨宏山:公务接待禁酒是很有必要的。以往公务接待中对酒的过度推崇,一方面不利于现代的、理性的、文明的行政文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常常与奢侈、浪费、腐败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吴庆:公务接待禁酒这项措施若是能在各地公务接待工作中推广开来,对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必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一项政策的推动需要社会合力,当前,中央“八项规定”及厉行节约的要求很明确,地方积极贯彻落实,比如海南推出“禁酒令”,社会评价非常正面,可以说,社会共识、舆论氛围对公务接待禁酒都是非常有利的。

  完善行政体制中的正式沟通渠道

  问:推广公务接待禁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宏山:需要说明的是,公务接待所谓的“酒桌”传统,其实是一种脱离正式行政管理体制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来联络上下级和其他部门、系统之间的感情,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现行的行政体制中,正式的沟通渠道效率低、成本高。所以说,这种传统反映出现在的行政体制还存在缺陷,我们要去完善的还是行政体制中高效率的正式沟通渠道。

  吴庆: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我国传统的社会是“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现在我们依然受到传统的影响。组织机构中的酒桌文化,便是因为人们信人情重于信法律和规章制度,“熟人好办事”的思维往往带来因人而废事的结果。禁酒确实会产生跟传统的冲突,但这是走向法治社会的必经之路。

  周帆:公务人员之间非正式的沟通交流渠道是很多的,但是,组织机构间的交流应该采用正式渠道,而公务人员个人感情的联络不能动用公共资源,这点要明确。

  设计配套措施强化政策施行能力

  问: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推广公务接待禁酒?

  杨宏山:一项政策的落实,在执行层面往往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源头上的设计和管理。公务接待禁酒需要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把相关的配套措施给安排好。比如说公务消费监察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市场监管机制、公务员考核制度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周帆:应该重点从制度约束条件上,强化公务接待禁酒的政策施行能力。其一,区分公务接待禁酒与私务自由的界限,并在私务自由的领域设计防治“酒权交易”的制度;其二,设计透明公开的公共财政预算细目与行政经费支出审查机制;其三,继续推进公务公开的制度建设,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吴庆:从最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对饮酒文化更新。公务接待禁酒若是得到彻底推广,不仅需要公务人员自觉遵守规定,还需要各个社会主体的共同自觉。

分享到:
(责任编辑:苏楠)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