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2月7日电(记者马超)“村里道路水泥化、家中电器城里化、人的精神面貌文明化,我们这儿就是‘美丽乡村’”。36岁的黎族汉子周永和笑着对记者说,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付俄村的村民已经圆了“美丽乡村”梦。
“我们村曾经是琼崖纵队的医疗所,村边还有瀑布,这里有山有水有红色(旅游)资源。”周永和带着割胶工具,一边向自家橡胶林走,一边介绍说,付俄村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山区,耕地少、山地多,家家户户以种橡胶为主业。
“我家的十亩橡胶林,胶价行情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600多元,最近胶价有些下降,一天也有300多元。”周永和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南省扶贫部门大力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按照“集中投资、连片开发、共同打造”的理念,将有限的扶贫资金和各市县涉农资金整合捆绑使用,抓基建、促产业,扩大了扶贫开发的社会效果,让更多贫困村庄变为村容整洁、富裕和谐的“美丽乡村”。
“以往的扶贫模式偏重‘撒胡椒面’,有限的财政投入的村子太多,集中不了资金优势,造血式扶贫针对性不强,扶贫成效不明显。”白沙县副县长周秋平说。
付俄村党支部书记张瑞青说,山区老百姓思路窄,致富门路少,过去别说奔小康,年收入刚够维持温饱,“周边景色很漂亮,可因为穷,村里都是泥瓦房和烂泥路,村容并不‘美丽’。”张瑞青说。
2001年,在扶贫部门的帮助下,张瑞青和乡亲们在村里大规模种植橡胶,以橡胶为主业,走上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种橡胶,要几年后才能开割,我们不理解,认为这个致富慢。”周永和告诉记者,县里给每户村民都运来橡胶苗,镇干部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养护、割胶,告诉他们这是老百姓的“绿色银行”,种橡胶相当于存钱。
2007年,第一批橡胶开割了,当年付俄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206元。尝到了产业化甜头的村民,不仅扩大了橡胶种植面积,还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猪千余头。仅养猪一项,付俄村人均增收600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第一次突破4000元。这个只有六十九户人家的黎族小山村,尝到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甜头。
如今的付俄村摆脱了过去“全村只有一户平房”的落后面貌,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两层“橡胶楼”。
“一大批像付俄这样的贫困村改变了传统的农村面貌,就像城里的小区一样规范、整洁。”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海南以城镇化建设标准整村推进扶贫,不仅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注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海南扶贫部门用于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各类资金达到1.79亿元,惠及全省60个贫困村,近11万困难群众尝到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的甜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