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曹阳、徐扬、关桂峰、宗巍)为讨千元工资,得办9种证;“4次还嫌急,还有20多次的呢”……中央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尽管多部门联动推动“清欠”工作取得效果,但一些被欠薪者仍倍感无助与无奈,频繁遭遇“弹簧门”。艰难讨薪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些部门“踢皮球”式的工作作风难改。
讨千元工资需办9种证
49岁的朱曼,沈阳大东区一家私营口腔诊所的勤杂工。仅为被拖欠的千元工资,今年一个月里奔走于三家部门陈述情况、填写表格、搜集材料,年前的结果是——
仲裁部门:回去补全手续再来!监察大队:几个月也不一定有结果。
两个月前,在诊所擦镜子时,朱曼不小心割伤手指需植皮,养伤期间老板放话“别来了”,当月1070元的工资也随之没了踪影。朱曼被迫走上讨薪之路。
“相关手续带全了?”朱曼刚坐到沈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接待大厅,一名李姓工作人员就问。桌上的一排表格,从左至右依次是“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公司登记情况咨询卡”、“仲裁争议申请书”,另有一张“劳动争议案件证据清单”列着申诉者需要提供的9种证明。
李姓工作人员掰着手指头说:“你要先到工商局查询并打印出你所在单位的登记信息资料,然后提供你的9种书面证明,包括解雇书面证明、考勤卡、工资单明细复印件等,再填写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才可以立案。”
“这些材料老板也不会给我啊!”在诊所工作近4年的朱曼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证明,解雇是口头,至于“公司情况咨询卡”,朱曼更不知为何物。
李姓工作人员两手一摊说:“找劳动监察部门把材料补全了吧。”
朱曼踏进大东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大门,一名张姓工作人员帮她办理了登记,并打断她的陈述:“行了,这事儿我们见得多了,会尽快调查取证,你回去等信儿吧。你要有心理准备,流程走完得好几个月,也不一定能拿到工资。”
一个月来,朱曼感觉自己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身心俱疲但白费工夫。她想不通,区区1000多元的工资,怎么就解决不了?
在沈阳市鲁园劳动力市场,很多外地工人被拖欠的一般都是1000元至5000元的工资。一位魏姓山东籍工人在饭店洗碗时被老板克扣2000元工资,到劳动部门申诉时也同样遭遇书面证明的尴尬,“那么多表格,要完这样要那样,俺文化程度低,怎么弄得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