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基尼系数的警示意义--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读懂中国基尼系数的警示意义

2013年01月25日10:55        手机看新闻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基尼系数为0.479,2007年为0.484,2008年曾达到0.491,此后逐年回落,2012年为0.474。这是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最近十年的基尼系数,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测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一般把0.4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在0.4以上说明收入差距较大,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当基尼系数达到0.5-0.6,说明收入分配高度悬殊,很可能出现严重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2000年中国公布基尼系数为0.412,此后十年间全国基尼系数未再公布。按照国家统计局负责人的解释,中国一直分开进行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因指标和基础数据不统一,因此无法计算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按照新的标准,对2003年至2011年分城乡老口径的住户基础资料、特别是收入资料重新进行整理,加上新统计的2012年居民收入资料,计算出近十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照此说法,这次公布的基尼系数,应当是相对可靠的。

  尽管如此,十年基尼系数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被认为“数字缩水”。一名经济学家直斥十年基尼系数是数据造假,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这类意见缘于对统计部门的“习惯性不信任”,主要是一种情绪化表达,其理性价值有限。毕竟,对统计部门最基本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是要承认的,否则所有相关问题都无从谈起。

  更理性的质疑,主要针对基尼系数从2009年起“逐年回落”的结论,认为统计部门选择现在公布基尼系数有其特殊考虑——基尼系数“逐年回落”可以说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缩小贫富差距的工作成效显著。统计部门是否确有此特殊考虑,局外人不得而知。实际上,尽管近年来工人、农民工等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较快,对缩小差距缩小起到了明显作用,但由于征信制度不完备和调查手段的局限,一些高收入阶层的部分收入,很难进入统计部门的调查范围。如果这两种作用相互“抵消”,那么,现在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很可能较实际数字偏低,基尼系数是否真呈“逐年回落”之势,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十年基尼系数数据可以质疑,但就总体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公布基尼系数本身的警示意义。即便是有所“缩水”,目前公布的十年基尼系数,最低值也比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警戒线(0.4)高出不少,最高值已经接近收入高度悬殊阈值(0.5),应当引起决策高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国家正式发布这些数据,表明我们敢于正视当下贫富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对基尼系数增大所揭示的系统性隐患与风险,也有了更加全面而迫近的认识。

  也有人说,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较高,却没有像一些基尼系数高的国家那样出现严重社会问题或社会动荡,所以“基尼系数指标不适合中国”,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中国在基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保持了社会稳定,主要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生活也有所改善,如果一些严重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各种问题和矛盾就可能集中凸显,社会风险和危机就可能迅速加大。

  总之,十年基尼系数警示我们,惟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及相关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中国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视这一问题,比质疑基尼系数的真实性,更具社会意义。

  (作者为北京媒体人士)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