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日,市人大代表、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辉表示,首都新机场(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方案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复,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研究,机场定位也已明确,首都新机场的定性跟现在的老机场一样,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枢纽机场。此前,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朱文欣表示,新机场争取在2018年具备使用条件。
据介绍,去年12月22日,国务院已批复了首都第二机场的预可研报告,将来可研报告还要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现在是方案的深化阶段。
昨天上午,市人大代表、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辉向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刚刚批复的首都新机场相关工作的进展。
张光辉透露,首都新机场的定位已经明确,将坚持与首都老机场一样的大型的、综合性的枢纽机场。本期建设规模按照客流量7000万的标准建设,预计2017年、2018年投入使用,到2025年达到容纳7000万吞吐量的建设标准。
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朱文欣此前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争取在2018年具备使用条件,建设民用跑道6条,其中本期建设4条。
目前,市发改委正在提前加紧研究机场的水、电、气、热、路等具体方案,从国际大型航空枢纽发展客观规律来看,布局临空经济区,往往对航空物流、旅游业、会展业、进出口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意味着新机场的建设将大大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区域品位将大幅提升。
根据规划,新机场位于大兴区边缘地带,距离中心城较远,基础相对薄弱。北京关于建设中心城区至新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配套设施也将随新机场的建设脚步逐步启动。
□对话
新机场投入使用前期吞吐客流量三四千万
京华时报:去年12月22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已经对北京新机场(二机场)项目的建设作了批复,围绕新机场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请问新机场建设的定位是否已经确定?
张光辉(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二机场也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枢纽机场,本身的定性跟现在的老机场是一样的。
因为按照北京市航空市场的预测,未来大概能达到一亿五千万左右的客流量,这么大的人流放在一个地方集中和疏散,这是很难完成的服务任务,必须两个机场。
京华时报:我们知道T1、T2、T3航站楼都是不同航空公司进驻,那么新机场建成后,航空公司进驻机场方面有什么考虑?
张光辉:这是一件复杂的事,没有定论说谁过去谁不过去,也是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航空公司也要去研究,它是在老机场运营好,还是新机场运营好。特别是有些航空公司,在老机场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办公设施、维修设施等,如果搬到新机场,要投入新的运营成本。所以,航空公司会有自己的选择。
京华时报:也就是说,不会只选取一两家比较大的航空公司进驻?
张光辉:整体来说,要体现发展。可能不会出现我就在老机场运营不去新机场,或者我全搬去新机场的情况,它会兼顾,然后有侧重,比如哪个机场为主、哪个机场为辅。类似上海,国航在虹桥机场、浦东机场都在飞。但从运营成本和航班的衔接来说,大型的航空公司会以一个机场为主。
京华时报:新机场建设方案的招标工作进展如何?
张光辉:有三个方案要进一步优化,具体什么时候出还没确定。
京华时报:目前,我们都为新机场的建设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张光辉:二机场方方面面在做准备,因为国务院刚刚批复,还没有具体动作。大兴区政府也表态,为了新机场建设做了4年准备,他们做了很大的贡献。
京华时报:下一阶段,我们将开展哪些工作?
张光辉:刚刚批复,中间还有一个立项,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完了,还有一个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把所有设施设备和建筑规模、资金来源都要定下来,这个还需要国务院批,批下来以后才能动工。
京华时报:新机场建成后能为首都老机场分流多少客流量?
张光辉:本期建设的规模按照(客流量)7000万规模建立,2025年建成。新机场建成以后要本着10年内不扩建的思路。这次是按照2025年的规模去建,现在前期建设预计到2017年、2018年建成,能容纳客流量3000万到4000万。
首都机场去年刚达到8000万的吞吐量,所以下一步我们要研究在新机场建成前的这几年怎么办,老机场要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