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富二代"做公益:一想起身边同学挥霍就很不安--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珠三角"富二代"做公益:一想起身边同学挥霍就很不安

2013年01月11日17:10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公益达人

  “富二代”,每当提起这个词,总有人觉得是“玩世不恭”、“花天酒地”的代名词,即使是做公益,也难免被人冠以炒作、自我炫耀等负面标签。尽管饱受争议,但在珠三角,仍有一群年轻的“富二代”,远离聚光灯,走进川藏、深入大山,或者只是为身边的孤寡老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不喜欢“富二代”的标签,只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静静地做好慈善事业,默默地改变中国的公益现状。

罗海岳

  25岁,深圳人,家境富裕,高中就到英国留学,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

  在英国,他圈子中的中国有钱公子哥们,可以一夜在赌场里豪赌几十万,隔三差五换法拉利也不会眨一下眼睛。但他在西藏见到孩子们没办法上学,想起身边同学的挥霍,觉得很不安。

  公益语录

  “如果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条件,他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英国做了三年义工…………………………………………………

  他是深圳“首席爱心大使”,深圳关爱行动“十大最具爱心人物”,获得过广东五四青年奖、义工服务“市长奖”;早在英国读高中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爱丁堡公爵金奖”……这个80后的深圳“富二代”头上有着许多的光环。

  初次见面,罗海岳礼貌地向记者递上了他的两张名片,一个是“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主席”,一个是“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总监”,两个身份都是做公益。

  高二的时候,罗海岳在爸妈的安排下去英国留学。出国后,他有了全新的视野,国外的公益气氛十分自然地弥漫在日常生活中,这让他十分感慨。

  “我在一家自闭症中心做了三年的义工。”罗海岳说,他每周都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去陪自闭症患者,“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也不会例外”。

  “也没做什么,就是教这些自闭症患者打打乒乓球。”他告诉记者,自闭症患者很难集中精力,他根据自己的特长,陪着他们打球,让他们学会集中精力。

  高中时在异国他乡就能获得“爱丁堡公爵金奖”,他坦言,三年的义工服务在评奖中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罗海岳读的是人文地理专业。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研究妇女、农业、贫困状况的专业,会跟NGO组织有联系。”

  谈话中,罗海岳一直很谦虚,羞涩地笑称,做这些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不值一提。他自己完全没想过会得奖,也绝不是为了得奖去做的。

  ●三入川藏扶贫助学……………………………………………………

  2007年暑假,他去西藏旅游,来到广袤的川藏大地,映入他眼帘的却是川藏地带贫穷的生活状态和一些上不起学的小孩子们。

  对于从小生活在优越家庭的他来说,这次旅游所见的景象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在英国,他生活圈子中的中国有钱公子哥们,可以一夜在赌场里豪赌几十万,隔三差五换法拉利也不会眨一下眼睛。

  但在西藏,不少小孩没有办法上学,即使上学,学校的环境也很简陋,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他说,在没有立足社会之前,钱都不是自己挣的,而是父母给的,身边有同学这样挥霍,让他很不安。

  他立刻把旅程进行了调整,一下子在西藏待了两个月,走访了十几所学校,把需要帮助的学生资料一一记录下来。回英国后,罗海岳把所见所闻贴在space空间中,发表在facebook里。让罗海岳高兴的是,同学们纷纷向他询问相关情况,希望能够尽己之力帮助这些孩子。

  第二年的寒假,罗海岳和一群同样热心的同学,再次入藏。他们给自己订了标准: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能吃,能容身的地方都可以睡觉。他们自己掏钱租车,尽可能多走几所学校,把学校和学生需要什么都记录下来。

  回家后,罗海岳发起家庭式小型“拍卖会”,把他在川藏线上的所见所闻,口口相传,筹集善款、扶贫助学。此外,他还找到了中国学联,由他本人发起了“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

  罗海岳还发动留学生们在暑假到需要帮助的学校去支教。有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看到了他的发起后都报了名。

  可让罗海岳措手不及的是,在他的暑假支教计划之前,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本来选了40名支教的留学生,在出发前还剩下不到10名愿意去。罗海岳表示可以理解,“很多都是因为家长强烈反对,担心安全问题”。

  最后,在罗海岳的带领下,不到10名留学生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热柯依达乡小学和甘孜州甘孜县朗扎女子小学支教了一个半月。

  ●立志推动中国公益发展………………………………………………

  支教回来后,他们在英国剑桥大学举办了音乐会,帮助孩子筹资上学,音乐会上来了200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外国人,他们一共募集了约600英镑善款。虽然不多,“但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009年罗海岳全职做起了公益,希望在深圳建立自己的公益团队,2010年后,“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变成了“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

  从“计划”到“基金”,就像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那年罗海岳也在英国本科毕业了。他也从原来上学的“小打小闹”发展到现在的公募机构,他的团队也有了“督导团”进行开销支配。而他又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非营利组织管理”。最近几个月才毕业,回到深圳居住。

  在去美国深造时,他在联合国待了半年,也对一些非盈利性组织有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发现中国现在的公益事业专业化极低。

  “之前中国的一些公益组织的丑闻也正暴露了这些缺点,存在很多的短板”,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可以在中国的公益界中杀出一匹黑马,带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这个25岁的青年,虽然语气还不是那么坚定,却充满了憧憬。

  记者 沈婷婷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